特呂弗《日以繼夜》??電影帶來的世界62
《日以繼夜》(La Nuit Americaine)是由弗朗索瓦·特呂弗執導,1972年11月15日上映的一部法國劇情電影,由讓-皮埃爾·利奧德、杰奎琳·比塞特、瓦倫蒂娜·格特斯等主演。
該片講述了電影導演,演員和制作人的故事。說白了,是一部告訴你拍攝電影的全過程的電影,很有趣。當然了,其中也有故事。
本片獲1974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一、電影故事
“日以作夜”是一個電影技術術語,意思是指在白天拍攝夜景,本片講的就是一個電影拍攝過程中的故事。
電影《遇見帕米拉(Meet Pamela)》正在如火如荼的拍攝中,導演Ferrand(弗朗索瓦?特呂弗 Fran?ois Truffaut飾)帶著一組工作人員在法國尼斯拍攝這部古裝文藝片。他不僅要處理電影拍攝的事情,還要忙于照顧演員們的情緒。其中就有脆弱敏感的男主角Alphonse(讓-皮埃爾?利奧德 Jean-Pierre Léaud 飾)的感情問題,還有精神受挫的女星Julie Baker(杰奎琳?比塞特 Jacqueline Bisset 飾)。演員醉倒在片場;工會人員威脅走人;參與演出的貓咪走位有問題;電影必須趕在保險有效期間內拍完;……拍攝電影時遇到這眾多問題,這電影還拍得下去嗎?
結果是好的。雖然拍攝的進展不甚順利,一切看起來如此糟糕,幕前幕后發生了許多事件,但《遇見帕米拉》還是如愿殺青了。本片精彩地以“戲中戲”的結構展現了一部電影拍攝的過程。
二、關于這部電影
特呂弗在拍攝《日以繼夜》之間充分發揮了他對即興創作的愛好。在拍攝過程中演員不用對臺詞死記硬背,據說他的演員們也已經習慣了在拍攝前一天晚上才讀到臺詞;其次,那些認識特呂弗的人已經習慣于從跟他的談話中引用言詞;最后,拍攝工作越向前推進,時間與財務方面越緊張,電影的制作就變得越來越即興化。
《日以繼夜》又被翻譯成《戲中戲》,有趣的是如果將特呂弗拍攝影片本身也算進去的話,那么這部電影就變成了三個套層空間--拍攝《日以繼夜》的特呂弗、拍攝電影的導演、電影故事。因為拍攝期間,特呂弗愛上了扮演茱麗的女主演雅克琳·比塞特(Jacqueline Bisset),顯然特呂弗并沒有將這段插曲放入故事中,而讓比塞特與男主演雷奧發生了一場閃電般的一夜情。電影中的失控是假,而現實中的失控才是真實。現實與電影到底哪個更精彩?
在布努艾爾的《資產階級的審慎魅力》之后拿走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的就是特呂弗的這部《日以繼夜》(La Nuit Américaine, 1973)。這部電影的原名是一個專業術語,指美國人經常在大白天利用濾光鏡拍夜景,天空透過濾鏡呈深蘭色。這種在白天而不在晚上拍夜景的方法就叫作:美國之夜。晝夜顛倒的世界一方面是電影再造的夢幻國度,另一方面卻是辛苦尷尬的電影工作本身。影片中表現出一部電影拍攝過程中遇到的種種棘手的難題,演員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經費帶來的壓力以及拍攝時間的緊迫。
《日以繼夜》是一部“關于電影的電影”,一部被西方影迷奉為“影迷必看的首選電影”。電影采用“戲中戲”的方法敘事,現在看來這種早就不是什么新鮮的值得稱道的敘事手法,但劇中人與現實中人命運的交相輝映,還是會讓觀眾感到陣陣內心的悸動。生活本身與電影,說不清誰比誰更加精彩,甚至很多時候他們原本就糾纏在一起。特呂弗,一個在電影滋養下長大的孩子,電影是其一生不離不棄的最好的愛人。在《日以繼夜》中,他用這種趣味十足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電影的難以言喻的深厚感情。
電影中特呂弗親自飾演導演本身一角,他對演員說 “電影的情景要比生活美好”,對特呂弗稍微了解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對電影極端迷戀的人,《四百下》之中就布滿了童年時期那些關于電影的溫暖的記憶,而《日以繼夜》中,我們又看到了他對那些溫情脈脈的念念不忘--夢中的小男孩到電影院門口偷《公民凱恩》的劇照,選女演員時套用了希區柯克的口氣,在電影拍攝期間,導演收到了一個郵包,特呂弗特地把鏡頭對準了那些書:奧遜·威爾斯,大衛·里恩,弗里茲·朗格,羅西里尼,雅克·里維特,戈達爾,希區柯克……
由于兩重空間交錯敘事,使得影片與特呂弗以往的片子略微不同--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沒有層層推進高潮迭起的故事,但影片的細節鋪陳十分到位,輕松好看,也許正是如此,才贏得了奧斯卡金像獎,也可能由于同樣的原因使特呂弗失去了他的戰友伙伴同為新浪潮電影導演的得戈達爾。
三、特呂弗與戈達爾
兩人同為《電影手冊》的評論員,“新浪潮”電影的主將,曾經惺惺相惜而《日以繼夜》上映之后兩人公開決裂。戈達爾刻薄的稱特呂弗為:“上午的商人,下午的詩人”。
兩個人的決裂顯得有些突如其來,因為1971年當戈達爾出車禍時,特呂弗還跑去醫院探望他,即便是在《日以繼夜》中特呂弗也公開向他致敬--《讓-呂克·戈達爾》的小書出現的特寫鏡頭中,除此之外特呂弗還不止一次地使用《蔑視》中的經典臺詞,旅館女房東受不了劇組人員之間亂七八糟的男女關系,于是大呼小呵,而臺詞恰恰來自于《蔑視》:“這是什么電影啊?這到底是個什么行業?我蔑視你們,我蔑視電影!”
一方面戈達爾對特呂弗的創作傾向于好萊塢式的轉變流露出不滿,另一方面,似乎也在埋怨特呂弗的“不誠實”--在《日以繼夜》中,只有特呂弗飾演的導演沒有卷入什么桃色事件,而電影之外,特呂弗卻實在與女主角產生了戀情。
曾經的親密伙伴反目成仇,成了短暫“新浪潮”電影運動之中一道無法愈合的傷痛。
四、特呂弗
弗朗索瓦·特呂弗(Fran?ois Truffaut),1932年2月6日出生于法國巴黎,法國演員、導演、編劇、制片人。
1955年,弗朗索瓦·特呂弗出演個人第一部動作片《牧羊犬的攻擊》。
1959年,憑借自編自導的劇情片《四百擊》獲得第12屆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
1966年,執導科幻片《華氏451度》,該片獲得第31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提名。
1973年,執導劇情片《日以繼夜》,該片獲得第4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
1979年,執導愛情喜劇片《愛情狂奔》。
1981年,憑借愛情片《最后一班地鐵》獲得第6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導演。
1983年,執導驚悚懸疑片《激烈的周日》,該片獲得第37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1984年10月21日,弗朗索瓦·特呂弗在法國巴黎附近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