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付與筆端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是大劉的粉絲,他的《三體》三部曲太精彩,也太震撼人心,看過不下三遍,每一遍重看不但沒有覺得沖擊感減弱,反而因對故事內在邏輯的進一步理解,而對大劉越加佩服。此后,就成了大劉的鐵粉,他的其余作品也讀了不少,在我心目中,大劉是國內最好的科幻小說家,沒有之一。
這本《2018年4月1日》寫于2015年,是個短篇,內容情節很簡單,人物也少。主角“我”是一個三十多歲的財務小職員,面對2018年已經商業化的“基延”技術(基因改造延長壽命),經過內心的掙扎,最后仍然選擇了貪污300萬去做“基延”改造,雖然會被判處50年的有期徒刑,但“基延”可能延長的300年壽命令男主角認為值得一搏。小說里,男主角曾為了和女朋友簡簡一起度過短暫但幸福相伴的歲月而想要放棄“基延”,但女友聲稱已購買“冬眠”服務來避開壞時代、尋找可落腳的好時代,并因此主動提出分手,這令男主角覺得了無牽掛,于是決然走上“基延”之路一搏未來。
小說篇幅不長,文字不多,但大劉針對當今社會出現的科技新聞、民眾心理,而推測將來可能出現的社會形態,令人覺得合情合理,完全有可能成為現實。
大劉的科幻作品從來都不是單純的硬科幻,而是始終在對人性進行解剖、推測,冷靜中有大悲憫,悲觀里又摻雜著希望。
《2018年4月1日》里描述的未來世界和大劉那些動不動“光年級別”的其余小說不同,感覺距離我們并不遙遠,且不談“基延”“冷凍復活”這些技術正在全世界許多實驗室中孕育,僅書中提到的互聯網網絡虛擬國家之一“IT共和國”發起對現實金融世界的攻擊,號稱要將“世界格式化”,就讓人既覺得無比逼真,又感到后背發涼,希望這個場景如同書名“4月1日”寓意的那樣,只是個“愚人節”的玩笑。
書中的男主角因對現實的失望、對動蕩的恐懼、對未來的不確定、不安全感,最終選擇走上“基延”之路,掩卷之后不妨問問自己,如果你是那個男主角,會做出怎樣的選擇?
我的其余書評類文章:
悲傷的故事,懸疑的手法-《無聲告白》書評
何必出門看世界—《擺渡人》書評
最好的故事就是讓你笑中帶淚——《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書評
我突然發現90后好成熟——《南極姑娘》書評
一副對聯評《陸犯焉識》
聽老太太給你講故事——《亂時候、窮時候》書評
不會織布的作家不是好作家——嚴歌苓《床畔》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