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1——馮唐《活著活著就老了》

第一次看馮唐的書。這是本雜文,收錄了很多他自己滿意的作品。確實,內容旁征博引, 真心實意。這本書是我幾年前看的,看的時候習慣摘錄印象較深的片段,記錄自己的感受。我挺喜歡這種細細品讀的感覺。現在很難了,能夠不間斷地仔細看完全本已屬難得,更別提摘錄了。如果你們感興趣,可以看看這些片段,再決定要不要讀這本書。然后,我有記錄自己的想法或困惑,能交流一下最好了。

“好小說簡簡單單透過白紙黑字,將千年前萬里外一個作者的生命經驗毫不費力地注入我的生活,讓我體會生命中不滅的感動。我開始懷疑靈魂的存在。”歡悅讀之當以金石琴瑟,孤寂讀之當以良師摯友。

“但他總結出,事物最美妙的時候是等待和剛剛嘗到的時候。這個智慧兩度襲擊麥兜,一次在他的婚禮上,一次他老媽死的時候。”對于后者,有些疑惑不解。

“我堅定了生活在低處就不怕錢少的信念,我認為所有人都用上抽水馬桶就是共產主義,我確立了直截了當說“你傻逼”的文學宗旨,我餓了吃,我困了睡,我激素高了就蹭大樹,我想起了我老媽,我眼圈紅了。麥兜麥太說:“我們已經很滿足,再多已是貪婪。”我只想誠實地面對自己,各種欲望,無論好壞。

“倉頡造字,有鬼夜哭。那鬼一定是女鬼。文字如女人。詩是眼光交會。散文是淺淺深深的聊天。小說是和女人發展一段關系。沒有女人就沒有某種文字。你的情人頭染金發,已改名麥當娜,你如何送她一闕《一剪梅》。”簡單的說,好的文字就是一種欲望的表達。真實,直接,有力,仿似情感流動,自然而然。

“看著滾滾人群,我想,我不努力讓這些人都成為我的讀者,他們辛苦,應該有更容易的消遣和慰籍。”你看,馮唐多開明。

“其實,嘮叨林曦也是嘮叨自己,也是嘮叨所有既見苦難胡云不悅的靈魂,冷了記得抱舍不得你的人,煩了記得在你背后的神,細看墨雨淋漓處,骨重肉沉。”從小處連接古今,從難中書寫真實。

“在我每月吃八十塊人民幣伙食的時候,我就知道,錢和幸福感絕對不是正比關系,一間有窗戶的小房子、一張干凈而硬的床、一本有腦子的書、一支可以自由表達的筆,永遠和我個人的深層幸福相關。”的確,可是沒有錢就會有憂慮,就好像無論多大的幸福隨時會決堤的感覺。

“他問的實際上是我現在還相信什么。我當時沒摟住,說了三點,其實,我當時想到了十點。第一,我信命。一個結果,和太多的因素相關,能知曉的比例很小,能被人控制的比例更小,能被你控制的比例趨近于零。第二,我信邪。我信精神的力量、人的潛能、怪、力、亂、神。第三,我信簡單的快樂。第四,我相信當下。不要一本教科書背五遍了。去打打球,享受身體,十年后你的身體一定和現在不一樣。第五,我相信常識。知道一張從香港到北京的機票多少錢遠比知道朱元璋是哪年死的重要。第六,我相信真我。真我不是自我。一百零八個羅漢,相貌各異,但是看得到相同的東西,那相同的就是真我,佛就是我。第七,我相信傳承。第八,我相信創造。我相信自由精神、獨立思考。第九,我相信中庸。過猶不及,給別人留余地。第十,我相信不二。山就是山。”我試著相信他所相信的。

“生命中,眼、耳、鼻、舌、身、意,都有讓人愉快的事兒。”依然健全,我就足夠愉悅。

“不需計較與安排,領取而今現在。”此時,此地,此身。

“兩千五百年前,告子講:食色性也。中國人倫理觀念的基調就定了。食,講工作;色,講生活。中國人的工作觀,比較簡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說,做事要講規矩,年輕人要學會等待……只是明確了做事的態度:敬,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只是明確了做事需要達到的效果:和,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只是明確了做事過程中要把握的原則: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一個CEO教導我說:“在中國做生意也復雜也簡單,復雜到拜佛不知道廟門,簡單到ABC,烈酒、美女和回扣。”……有個老總上完香后,問我一個哲學問題:“一個人應該用一生去明白欲望就是虛幻呢,還是用一生來追求一個又一個欲望的滿足?””既是本性,隨它而去。

“佛說,戒執,戒著,強迫也是癥。我自我治療的方式有四個。第一,改變人生觀。六塵皆幻,六根皆誤,一切都會逝去,一切都是煙云,拿起,放下,了無不了,那么在乎干嘛?第二,崇尚科學。放到高倍放大鏡下,剛出廠全新iPod表面就已經滿布劃痕了,肉眼看不到而已,保護這種表面做甚?第三,逃避。不買、不用新貨。第四,選擇。選擇實在不能割舍的。只對文章執著如怨鬼,其他隨它大小便吧。”強迫癥的表現方式很多:厭惡劃痕,總覺得沒關門,吃死皮,啃指頭……對事執著,對人癡迷……慧極必傷,情深不壽,同理。是病,得治。

“就像有史以來最能成事的曾國藩所說:“天下事,有所利有所貪者成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者成其辦。”我眼里無光,心里無火。我深杯酒滿,飲食無虞。我是個不成事的東西。這和聰明不聰明,努力不努力沒有關系。”欲望不強烈,我也依舊不知道自己該干什么。

“一個上海人問,總說北京有文化,這些博物館,多數北京人連名字都不知道,別說去過了,你一輩子也不一定都會去一遍。我說道理很簡單,最奢侈的不是實際享受了多少,而是有享受的權利和自由,所以手機才具備攝像和看電影的功能,所以中年男人才會羨慕皇帝的三宮六院。我想,就像一把茶壺,茶葉在茶壺里泡過一段時間,即使茶水被喝光了,即使茶葉被倒出來了,茶氣還是在的。北京是一個大茶壺。太多有權的有錢的有性情的人像茶葉似的在北京泡過,即使權沒了錢沒了性情被耗沒了,即使人死了,但是人氣還在。”能否感知我為何摘錄這段話?尋一處人氣,折一城終老。

“有個美國知識分子說,北京最像紐約,上海不像,太不像了,有股票交易市場又怎樣。在北京和紐約,一個人必須非主流才能入流;在上海,一個人必須入流才能入流。保爾·柯察金的那句“當你回首往事的時候……”影響了我的上半生;艾未未說,人不應該追求快樂生活,快樂就像糖一樣,只是人生的一種味道,這句話我時常想起,或許會影響我后半生。” 個性、性情,一個城市應該如海納百川,包容異類,共同發展。快樂是最甜的糖,最難得,所以追求,過程中,必定五味夾雜。

到此結束。我很喜歡自己和作者無聲對話的感覺,至少那一刻,內心很平靜、充裕。

? ? ? ? ? ? ? ? ? ? ? ? ? ?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