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孩子很多家長都頭疼,包括我自己,沒結婚之前,總把帶孩子和教育孩子這塊想的很輕松,總以為,自己也是喝了很多筆墨水長大的,難道還教育不了一個個毛頭小孩,可當自己正真為人母時,才深刻的體會到,現在的孩子不好說教。
如今我也是全職媽媽,在家帶兩個小孩,可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在教育孩子這塊上,我差不多還是一塊白板。對于現在的孩子,他們的思想轉換的太快,總在你意想不到時,給你一個晴天霹靂的提醒。和孩子呆這幾年我發現,大人其實有時還不如小孩,有時候還真需要被小孩好好的敲下腦門,這樣,清醒的自己才能在小孩的需求中摸索到一絲絲彼此之間的共鳴。
就像我的大兒子,四歲多了,讀中班,每天早上起床都要叫半天,叫起來后,你給他穿衣服,他還理直氣壯的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然而在我的心里只想著:快點,讀書要遲到了,你這種穿衣速度,今天又只有成為班級里最后一個報道的。
漱口也是,他從擠好牙膏到接好水,都要花接近十分鐘,我看著他那懶散,慢摸的動作,我心頭火冒三丈,沖到他面前就是一頓罵,拿起牙刷正想幫他簌口。他又冒句:我自己來,不要你弄。
其實每次我要去幫他穿衣、洗臉、簌口,穿鞋襪時,他都會對我說:不要你幫我弄,我自己來。
剛開始對于兒子每天重復的對我說的這句話,我是很反感的,我一直是這樣想的:你來,照你這個速度,都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弄好,去讀書。這樣下去,每天都會被老師批評,被同學嘲笑:洋洋又是最后一名,羞羞羞喲。我的臉往哪擱,你的臉往哪放。
兒子還小,他才不會在意別人的眼光,每天依然做著自己的事。
然而時間證明了一切。
兒子每天堅持自己穿衣漱口吃飯,久而久之,速度也提上來了,一天比一天做的好,做的快。而且他比同齡人的自理能力強點。
如果當初,我要用作為父母的權威,霸道的扼殺了孩子的那句:不要你弄,我自己來。不知道,如今兒子會是怎樣。
所以孩子成長中的那句:我自己來。不能被家長忽略,那是孩子在學習自理,從那時開始,他的大腦里已經有個模糊的概念: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孩子散養比圈養好。
其實孩子在三歲左右就有自己做事的主見了,只是有的家長一直一味的用我們大人的思維來給孩子的思維定位,有的時候,有的事,是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比如,上廁所、洗臉、洗澡、穿衣、吃飯……然而很多父母總在第一時間,去阻止了孩子的做法,總覺得孩子做不好,或者這種事對孩子有危險性,或者讓孩子自己做,耽誤時間。還不如父母幫著做省事。
這樣圈養的孩子思維是死的,遇到很多力所能及的事,他不會去思考方法,也不會去嘗試,去挑戰,只知道一味的提醒父母來幫他完成。就像下面這則新聞里的媽媽一樣。
這位北京的大媽,到餐廳用餐,沒多久,小孩疑似吵著要上廁所,于是媽媽就拿餐廳裝食物的餐具去接小孩的尿液,之后再倒進盛食物的碗里,被人發現了,還說:「反正碗都是要洗的!」
其實當孩子吵著要尿尿時,她的第一反應不該是拿碗,而是正確的引領孩子去廁所里小便。這媽媽的做法上是在誤導孩子。
從這則新聞里也能看出這個小孩的自理能力,如果在家里他尿急時。也是常被媽媽用碗接尿,那這個話題就沒有繼續下去的理由了,這只能說明他被他媽媽圈養慣了,如果在家里他尿急時會去廁所,那么在餐館吃飯時,當他媽媽拿碗給他接尿時,他應該會不高興,應該會提醒他媽媽,我要去廁所里尿,但他沒有,他只是一味的享受著她媽媽對他的高級服務。這只能說明,這孩子自己思考的能力太差,她媽媽做什么他都是認可的,這種媽寶男將來長大成人,都會成為保媽男,誰嫁給他,就等于陪嫁給了他媽。
孩子還是散養好,就好比路邊的花兒,你覺得漂亮就把它采摘回去插在花瓶里,但花瓶里不論裝多少水,都養活不了在漂亮的花,它會比扎根在泥土里的花早凋謝。畢竟土生土長才是它最好的歸宿。
曾經有個人做了一個實驗。
他把一只貓關在樓上圈養,每天好吃好喝的招待著,另一只放在外面院子里散養,讓它自尋食物。兩個月過后,樓上那只貓,越來越懶,越吃越胖,越來越沒有精神,連最起碼的自力更生都不會。而放在外面散養的那只貓,精神飽滿,每天上竄下跳的和老鼠捉迷藏。餓了,也會自己出去覓食。
后來它又把兩只貓交換位置。誰知道從樓上搬下來那只貓,不會出去覓食,看著老鼠在它面前耀武揚威的,它還顫抖著后退。它每天只曉得蹲在門口等著主人把食物送到它面前來,然而左等右等,幾天過去了,主人遲遲不來,那貓就這樣的餓死了。而從樓下搬到樓上的那只貓,不安逸于每天這種坐享其成的食物,它便想方設法的弄開了窗戶,從窗戶里跳了出去,尋找自由。
坐享其成的人遲早會敗在自己的依賴性上,而不安于現狀的人,遲早會在自己的努力奮斗中活出自己理想的樣子。
育兒也一樣,父母能給他生命,但父母不能給他擬好他以后的人生路線。路是要靠孩子自己摸滾帶爬的去體驗,才能體會到艱辛中的酸甜苦辣。
如果父母不放手孩子讓他自己去飛翔,遲早有一天,他會覺得自己的存在沒有什么可謂的價值。他只知道一味的索取,而不知道索取后的報恩。
在教育孩子上,謾罵也不能過于頻繁,罵多了,他的大腦會處于緊張狀態,一緊張心里就會產生恐懼感,手就會不知不覺的往嘴里放,因為允著手指,他的心里才會踏實點,現在很多孩子到了五六歲都還要靠吃手來緩解心中的緊張。
我兒子有段時間就這樣,由于我懷二寶時,火氣比較旺,只要兒子惹到我,我就大聲武器噼里啪啦的說他很久,那段時間,兒子被我說的,見到我,都要躲的遠遠的去允手指??粗鴥鹤舆@樣,我心里很難受。其實母親難當,一個合格的母親更難做,然而我也在努力改變。
孩子不是我們的發泄品,也不是我們的私人定制,我們不能用大人思維里的框框條條去把他們關在自己的圍城里。畢竟他們的思維有時和我們不在一條線上。
多當當孩子的聽眾,而不是教導員,孩子的話有時就是他內心當時的想法,不可忽略。偶爾還是要換個角度,站到孩子的立場考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