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期IP預備營待了兩天之后收到了邀請,進入了正式營。
這兩天,不要說群里各位大神們的分享,單單是自己心理上的變化和自我的覺察,就收獲非常大了!(欲了解IP訓練營,可關注公眾號“知識性IP訓練營”。)
先說說我加入預備營第二天的早上。
一早醒來,看到預備營群里近200條信息。我匆匆瀏覽完畢,道了聲“早安!”便去做早餐了。沒有時間和大家互動。
接下來的上午,來一所私立學校聽說明會。因為大寶即將升入小學。作為媽媽,尤其是認真對待教育的媽媽,我要為孩子選擇一所適合的學校。在聽說明會,也沒有機會和大家互動。
看到群里刷刷刷的信息,我還不能互動。便有些著急。我意識到了我的著急,于是我問自己:我為什么著急?
好朋友都進正式營了,我還沒有。我著急啊!
當我心里只想著我要進正式營,我就會有些著急,甚至焦慮。
我開始思考,我怎樣才能進呢?如何讓大家認識我,看到我的價值呢?
我再一次靜下心來修改自我介紹。著重強調了自己在寫作上的成績。從大學期間發表了第一篇小文“窮學生湊份子打的士”在武漢晚報之后,我寫作的序幕就拉開了。在校期間任學校廣播臺編輯,工作之后任公司內部刊物的編輯;2001年到2006年間,陸續有20多篇文章在《深圳特區報》和《深圳都市報》發表;2006年涉足戶外之后,在深圳兩個戶外網站“磨房”和“山友”寫游記,超過20萬字;如今轉型做家庭教育,給一家親子雜志寫了一年的專欄,同時的另外幾位專欄作者是粲然、童書媽媽三川玲和心理學博士羅玲老師;我開通了個人公眾號,一篇文章能帶來100+新關注…
這些積累,足以能說明我對寫作是深深愛著的。興趣就是成功最好的潤滑劑,不是么?
是的,我將自己定位為產品人。講正面管教,研讀阿德勒心理學,開發課程,通過寫作輸出,我要做“最能寫的正面管教講師”。
定位清楚。我又在思考:“我能為大家提供什么呢?”“我能為這個IP營做什么貢獻呢?”
當我的關注點在“給予”,而不是我要得到什么的時候,我感到很平靜。不再著急和焦慮。我甚至想,能不能進正式營,我都在這里。
當大家提到對文章標題所做的研究時,我在群里分享了夏丐尊和葉圣陶老先生寫的一本書《文心》,以及文中對于內容和標題的見解。在自媒體的時代,標題的確能博人眼球,但是,沒有好的內容,作文終于是玩意兒,文字把戲罷了。
當有一位群友感嘆自己身處三線城市,機會沒有大城市那么多時,在我在群里分享了阿德勒心理學,以及阿德勒心理學是如何指導我的生活的。我分享了一個小故事。
有家長問我:“你們從深圳搬家到西安,又到上海,你們家哥哥四歲半,換了三個地方。這對他有什么影響么?”我說:“這件事情,就看你怎么看待。決定你人生的,不是發生了什么事,而是你對這件事情的看法。你能夠從生活的一個又一個挑戰里發現成長的機會,孩子也能。已經發生的事情我們接納,而在這個基礎上想想我們自己能夠做什么。我是積極和樂觀的,我示范給孩子的也是。”
決定你人生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對這件事的看法。
這便是我能做出的“貢獻”呀。
阿德勒心理學,強調的,也正是貢獻。阿德勒心理學認為,教育的最終目標就是培養孩子的社會興趣,或者說社會情懷(social interest),意思是心中有他人。把最自己的關心 (self interest) 轉換成對他人的關心,這就是培養社會興趣最基本的做法。
這世上沒有人可以獨活,一定需要別人的力量,可是不能只有自己接受他人的幫助,也必須在與其他人的關系中,為別人做點什么才行。
“我能為你做點什么?”適用于任何關系之中。 ?
圣經里說:“施比受更有福。”
佛家講慈悲心。
華德福教育講道德感。
家排講“看見”。
道理都是相通的吧。要我們做到——
心中有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