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邁克-丹東尼,他被平反了!我們剛用所有人抱怨的方式踢了所有人的屁股!”
"Tell Mike D'Antoni he's vindicated! We just kicked everyone's ass playing the way everybody complained about!"
勇士助理教練、下季要去鵜鶘的阿爾文-金特利如是說。
五年前,2010年,他帶著太陽,陪著納什,完成了那支鳳凰城最后的薄暮黃昏,殺到西部決賽,最后輸給了慈世平那個補籃。
勇士主帥斯蒂夫-科爾,是當年太陽的總經(jīng)理。當然,還有巴博薩。
在斯蒂夫-納什退役的這一年,對他的致敬完成了。
當然,并不止于此。
2014-15季金州勇士,67勝15負。防守效率聯(lián)盟第一,進攻效率聯(lián)盟第二。全季射出2217個三分球歷史第三(第一是本季的火箭),883次得手歷史第二(第一還是本季的火箭)。
但他們還有個特征:常規(guī)賽速率(pace)聯(lián)盟第一。
換言之,歷史第一的快槍三分隊,奪冠了。
但他們不是一支簡單的快槍三分隊。
NBA史上最著名的速度球隊,是1959-60季波士頓凱爾特人——59勝16負,總冠軍。
場均投籃:119;場均罰球:34;場均得失分:124.5/116.2。
然后是1966-67季費城76人——68勝13負,總冠軍。
場均投籃:101;場均罰球:43;場均得失分:125.2/115.8。
那時代,拉塞爾和張伯倫控制禁區(qū),隨意發(fā)動長傳,球隊全線推反擊,見機會就投。哈弗里切克自己說:他新秀季場均14分,都是跑快攻接庫西傳球偷的分。
四十年前,勇士最后一次奪冠,也是支快槍隊:
場均投籃:97;場均罰球:23;場均得失分:108.5/105.2;場均持球回合:107。
之后,跨入了近代。
1987年的湖人是show time巔峰,但場均回合數(shù)102,本季勇士98。速度相近。萊利與阿爾貝克描述當年的,用詞類似:
無限提速、給隊員以自由、發(fā)揮他們的天分與靈感、以快攻得分為誘餌鼓舞隊員繼續(xù)熱血防守……
但那時,還只是快,只是跑,不流行三分球。
三分球這玩意,早二十年就達到過巔峰。今年總決賽,勇士場均射中11個三分球。二十年前,火箭總決賽場均射中9個三分球;魔術,場均10個三分球得手。
那時的公式,是這樣的:大夢拿球,隊友四散開去;鯊魚拿球,隊友四散開去;大夢與鯊魚,或者單打,或者吸引夾擊給隊友三分球——你是讓鯊魚或大夢得2分,還是冒險放三分呢?自己選。
在這個體系里,王牌需要兩個特技:個人攻擊力吸引夾擊;轉移球給空位。所以大夢雖然早就縱橫天下,但卡爾認為他“學會了傳球之后才真正成為巨星”。
這個套路當然有破法,太單一了。1996年公牛、1997年爵士、1999年馬刺之所以搞得定鯊魚,就是掌握了包夾的時機。禪師所謂“要處理掉,但不能臟手”。斯托克頓說得更直接:“鯊魚拿球,我們不夾擊;他開始運球了,我們才夾擊”。
所以,單一的“內線攻擊手+三分群”,不成,需要一個弱側持球攻擊手幫忙?;鸺诙诘幕铏C;鯊魚身邊的便士、科比與韋德;勒布朗身邊的韋德,皆如是。
還是90年代中期,萊利提了個構思:如果五個球員個個都是206公分左右,技術全面,理論上這球隊可以打一切套路并且無限換防……不問可知,他是帶魔術師帶出癮來了。但的確,90年代,“魔術師接班人”這勁頭很熱乎。庫科奇、安托萬-沃克、便士、奧多姆,都是“魔術師接班人”。
差不多同期,萊利根據(jù)戴利的“喬丹規(guī)則”,考慮局部夾擊、無球延阻和快速縮放的意義。他的弟子范甘迪,開始根據(jù)公牛的“邊線夾擊弱側切傳球路線”和“放空底角誘使對方進夾擊陷阱”,研究局部施壓套路。錫伯度后來慢慢雕琢出了強側施壓,用以針對性癱瘓對手的進攻王牌。這是后話。
21世紀了。
老尼爾森的跑轟在2005年前的達拉斯縱橫天下,但當時,老尼爾森還是停留在“快速進入前場、尋機機遇戰(zhàn)”的階段。后來他去勇士刷黑八,皮特魯斯也說,老尼爾森認為“速度才能讓我們發(fā)揮才干”。
但丹東尼在太陽實施的,是另一套思路。
當年太陽招牌的套路,是三線快下、快速落成一個V字站位,然后納什啟動高位擋拆。在這個體系里,三分球不再是目的,而是牽制,是空間。
納什的擋拆策動與三分群,是互為因果的。
而太陽的弱點,也很簡單:
——要保持這套進攻的體系,需要人人都有速度有射程,所以容不下大個子。斯塔德邁爾+馬里昂都有中投和速度,但防守端很吃力,尤其是斯塔德邁爾。
為了彌補這一點,太陽的做法是:縮防、壓縮空間、大量夾擊。缺點是容易丟三分。那些年,太陽季后賽防三分球一向不好。
——弧頂只有納什一人時,容易被對方刷反擊。2008年春天即如是。
為了彌補小球速度陣容的防守問題,大家都在想法子:怎么能不犧牲速率和靈活,還能補上防守?
2007-09年的黃蜂,是太陽這個體系的補完體。保羅擔當主控,巴特勒、佩賈包括大衛(wèi)-韋斯特都有射程可以拉開空間,錢德勒坐鎮(zhèn)禁區(qū)。這是典型的“創(chuàng)造者+射手群+內線柱石”套路。
也就在2008年,凱爾特人那邊,錫伯度將以下防守套路發(fā)揚光大:強側施壓,局部三防二,依靠全隊聯(lián)動來防守。凱爾特人靠著這招奪冠,之后,全聯(lián)盟都學了起來。
還是那年,鷹的搖擺人體系成型。喬-約翰遜+馬文+約什-史密斯+霍福德四人組開始縱橫江湖。他們的優(yōu)點是全面,可以用無限換防;缺點是無球進攻欠奉,太依賴喬的單打。
2009年,魔術依靠一大四小+三分球群+高位擋拆(特科格魯)殺進總決賽,但被湖人(以及后一年的凱爾特人)干掉。問題很明白:一大四小型球隊很容易在進攻端過于依賴三分,防守端無法控制后場籃板和弱側偷襲。2009年總決賽阿里扎的弱側三分和2010年東部決賽大寶貝領銜的后門偷襲,就是如此。
2012年,熱第一個解決了小球問題:
他們擺出了查爾莫斯+韋德+勒布朗+巴蒂爾(哈斯勒姆/米勒/劉易斯)+波什體系。利用的是勒布朗、巴蒂爾(米勒)和波什的全面。依靠快速夾擊維持防守端,缺點是會漏三分和籃板;進攻端則不用多提:隊友拉開空間,勒布朗大局指揮,韋德弱側無球走位聯(lián)動。所以理論上,2012年熱奪冠,就是“一大四小三分球隊”的勝利,只是勒布朗擔當了創(chuàng)造者而已。雖然名目上不是控球后衛(wèi),但他是這個球隊的真正組織者。
但這個體系很難復制:勒布朗這家伙太無賴,能防起碼四個位置,攻防什么角色都能擔當。韋德的弱側無球走位,彌補了他沒有三分缺點??墒牵簺]有勒布朗和韋德這樣的,你怎么辦?
2010年開始,馬刺學太陽的擋拆+射手群體系,到2014年,成型為另一個套路,解決了弱側進攻問題:用大量的弱側擋切制造空位,然后用快速轉移球找到空位,解決。這個套路,專門針對性對付強側施壓。弱側沒有韋德?沒事,我們可以擋切。
這是麥克海爾系火箭一直缺的:火箭執(zhí)著于三分群+哈登創(chuàng)造,而有弱側策應能力的,只有莫鐵尤納斯。
伍德森在2013年的尼克斯,擺了一個甜瓜上大前鋒、錢德勒坐中路、三分手環(huán)伺的套路,配合無限換防,效果也不差。
灰熊則提供了一個思路:沒有射手,也不怕對手收縮,可以靠無球擋切給角色球員制造投籃機會。
來到2015年的金州勇士。
——庫里+湯普森+巴恩斯+格林+博古特,一大四小,是效法當年太陽/黃蜂/魔術/熱。
但不那么簡單。
——庫里+格林啟動擋拆,格林接著傳導或三分,是當年的納什+迪奧高位擋拆翻版;2014年的馬刺,將這種“出一個機會連續(xù)倒手傳”,具體化了。這就減輕了單一持球攻擊手的負擔。
——湯普森+博古特的弱側二人轉,以及全隊長輪換,是很馬刺的套路。
關于如何解決防守問題?
——首先,格林是他這個身高罕見的好防守者。
——對騎士使用的強側三人施壓弱側輪轉,是凱爾特人的法子。
——季后賽首輪和次輪,勇士使用大量換防,是伍德森在鷹與尼克斯用的套路。這就是萊利當年“如果每個人都差不多高,那么就可以無限換防了”的思路。
——而總決賽第四場之后,庫里+湯普森+巴恩斯+伊戈達拉+格林的五小球陣容,是2006年太陽納什+貝爾+瓊斯+馬里昂+迪奧的終極翻版,只是,防守端,當年的太陽是收縮,2015年的勇士用了更多的強側壓迫和快速縮放。
所以2015年的勇士,說是當年丹東尼的套路,但是防守和擋切改良過的版本了。
這里得重新夸一下科爾教練:
——去年10月賽季前寫的:
科爾說他和庫里彼此喜歡。他也跟庫里指出了,他沒必要每次都那么高難度投籃——或者說:“運球繞掩護閃出一線空檔強行投籃”。他希望給庫里制造多一些輕松投籃的機會。
巴恩斯很喜歡科爾的新進攻。他覺得減少單打、增加空切和定點跳投會讓他打得很爽。
斯蒂夫-科爾最近說了亮點。
他會更多讓博古特在高位活動,因為“博古特是聯(lián)盟里最好的大個子傳球手”——再次聽到這句話讓人激動,因為他上一次被當作進攻中軸使用,還是四年前的事兒。
其二:他會讓博古特去低位單打,因為“博古特有低位的進攻效率”。
說穿了,讓伊戈達拉替補、減少庫里持球權,給巴恩斯、博古特與格林以參與感。這就是當年禪師用三角進攻做理由,讓喬丹/鯊魚/科比減少持球,讓隊友分享球的套路。
保持提速+三分,但細化防守套路、無球擋切(麥克海爾和大范甘迪都沒做好的部分),增加反擊中的快速高位擋切,改良,融匯,最后成了2015年勇士這支速度+三分還能奪冠的隊伍。
常規(guī)賽67勝,很容易讓大家忘記上季開始時,一片預測“勇士西部第三吧”的聲音。他們隊沒有天才。博古特是唯一的狀元。利文斯頓是斷腿重生的男子。伊戈達拉低調了十年??死?湯普森和庫里獲得普遍認可還是兩年前的事。格林和巴恩斯是在兩年前的季后賽聲名鵲起的替補。
至于將來的發(fā)展?全面化、全搖擺人趨勢是必然的。實際上,現(xiàn)在的NBA,進攻強隊無一例外,都在朝這個套路堆配置:一個持球創(chuàng)造者+一個高位策應機器+射手群(拉開陣容+解決空位籃)+一個弱側攻擊手(專門對付對方強側施壓)。
至于更進一步的發(fā)展?2013年的熱和2014年的太陽,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參照:
——防守端,強側施壓,快速縮放,彌補單防弱點。如此,傳統(tǒng)巨人越來越不需要了,安東尼-戴維斯這樣敏捷靈快有射程的長人是未來首選。
——進攻端,射手群光拉開是不夠的了,還得做盡量多的無球跑動和擋切來牽扯對方陣容;持球突破手,一個是不夠的了,得像2014年太陽似的,布萊索+德拉季奇多持球點連續(xù)突破分球,或者2013年熱那樣勒布朗啟動第一傳,韋德、科爾、雷-阿倫們連續(xù)突分。
放到2015年的勇士,就可以想象:將來的趨勢,是讓克雷-湯普森、巴恩斯們,也擔負起類似于格林和庫里的,持球突分功能。
說到底,要求的還是全面。
最后一句話:
本季勇士這個陣容,這個套路,這個配置,如果將巔峰期馬里昂換下格林,巔峰期納什換下庫里,也有相當可能打出類似的結果——巔峰馬里昂可以完成格林的絕大多數(shù)角色甚至更好;巔峰納什在“逼對手換防后強行三分球”和單防上都不及庫里,但他的組織更出色。
金特利很激動,因為這次冠軍證明了:這套路是可以奪冠的。
十年之前的此時,斯蒂夫-納什剛拿下自己的第一個常規(guī)賽MVP。十年之后,勇士更像是一支薩沃爾老板應該為納什打造但最終沒能打造出來的隊伍,在納什退役那年,奪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