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計劃和楊先生去電影院看《頭腦特工隊》,結果到達影院后發現周末沒有此片上映,于是(迫于無奈)選擇了同名小說《小王子》觀看。
前陣子我還把《小王子》這本書拿出來復習一下,也從來沒有認為這是一部完全兒童的作品,說是成人寓言故事倒是貼切,把它翻拍成電影會是怎樣?在這部法國人制作的影片里,編劇安插了一個被剝奪童年的9歲小女孩的生活作為開場白,后來想明白是為了與《小王子》故事形成鮮明對比編出來的(具體故事可以百度之)。虎媽對9歲小女孩進行全封閉的精英教育,日常安排精確地可以用分秒來計算,一切努力為了進精英學校,說白了,是為了滿足母親的愿望,就在這樣壓抑的氛圍下,小女孩與一位神秘的飛行員老人成為了好朋友,老人和她講述了《小王子》的故事,小女孩原有的那顆被埋葬的童心和生命力逐漸被喚醒,直至老人病危,小女孩決定去尋找小王子,為老人夙愿。
故事其實很簡單,除了敘事節奏有點偏慢(非常法國風格),全片要表達的中心思想還是很鮮明,并且感動人的,就是喚醒每個所謂的“成年人”的童心。影片的精妙處在于把原著中幾個重要人物:國王、自大狂、商人..都編進了現代日常生活中,國王變成了一個自卑又自傲的電梯員工、自大狂變成了現實生活里的警察、商人變成了馴化小王子的老板。好像我們每個成年人所處的日常一樣,每一天,我們走在馬路上,在公司里,在任何一個“成年人”的地方,都能遇見這樣的狂妄自傲的“國王”、充滿妄念的“自大狂”、錙銖必究的“商人”。然后我們變成了“成年人”,不對,是“被馴化”成了成年人,知道該說什么,不該說什么,明白一切明的暗的規則,滿意于自己的“成熟”,嘲笑著他人的“幼稚”。
但是究其本質,是人類為了遮蓋丑陋的罪性,所自以為義的成熟,換言,如果拋棄上帝最初造人時就有的純真、生命力、有趣...換來的成熟,是不是真正的成熟?成年人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好像身邊大部分人從小對我說:你該長大了。這句話時,從來都是無奈加消極的態度和語氣,就沒有一點欣喜和寬慰的姿態。
“長大”這個詞兒其實很美好,甚至不必把純真、生命力、有趣、創造力、善良、正義給拋棄掉,有一年我在內蒙出差,晚上大巴突然停下,大伙兒下車休息,我抬頭望見滿天的繁星,忽然想,每一個人都是天上的一顆獨一無二的星星,你有你的軌道,我有我的軌道,這顆星和那顆星雖然軌道不同,但都在發光閃耀,每個人和每顆星星一樣的,雖然表現不同,但是都可以閃耀吧?都可以發揮能量吧?成年人的世界也不該是大家活成“第七套廣播體操”吧?
本片主角,9歲小女孩說了一句臺詞,聽起來很幼稚,但有意思:我會變成大人,但不是你們這樣的大人。這句話的背后,需要承載多少壓力?付出多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