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有幸在青年時代面見過一位先生,雖然僅一面之緣,但也受益良多,因年長于我,就稱他為G先生吧。
那還是我在北京工作的時候,一次小圈子內的午后茶會,聽主持人說會來一位不一般的人,大家一起聊聊天,大概三兩個小時。
見了面才知道那是一位已經(jīng)五十多歲的男士,據(jù)說剛剛從歐洲回來,是一位業(yè)內頗有威望的室內設計師。中等身高,中等相貌,穿著很正式,西服四件套,還時髦的在襯衫內系了條絲巾,很復古的感覺,但在那個時候又不覺得做作。
更讓人覺得意外的是,居然在來之前稍微打聽了一下在座幾位姑娘的喜好,給每一位都準備了一份見面禮物,十分有禮貌的依次同我們做簡短的問候,讓幾個二十歲剛出頭的姑娘一時之間有點不知所措。
不知道主持人是怎么介紹的我,我的禮物是一個跑步用的耳機。
他跟主持人先聊開的話題,談了一點自己的專業(yè),還講了一點歐洲的見聞和趣事,我們在一旁笑的很開心。他還很認真的問我們誰會畫畫,哪怕簡筆畫也好,可以幫忙看看。
時間過去太久,已經(jīng)不太記得那一天大家都聊了點什么,只記得自己當時年輕氣盛,又因工作不如意,四處尋找適合自己的突破口,想換一個工作,乃至換一個人生。
我們在豆瓣上有一個自己的小組,人不多,每一次聚會的時間不固定,組員不固定,甚至主持人也不是固定的,大部分的聚會就是打著交換職場情報的旗號,一起出來喝杯咖啡喝杯茶,閑聊一個下午。但也有少數(shù)的時候會來點不一樣的人,可能是哪一位組員的朋友或者同學,那么那位組員就是那一次聚會的主持人,和我們一起渡過一個下午。
不知道這個小組現(xiàn)在怎么樣了,我斷斷續(xù)續(xù)的參加了一陣子,覺得比較浪費時間和錢,就退出了。
那天算上G先生,一共是五個人,主持人,我,還有另外三個姑娘。話題聊到三分之一的時候,主持人冷不丁說了一句,G先生有自己的公司,現(xiàn)在正納新呢。
幾個姑娘面面相覷,各自揣摩著這句話的意義。
G先生哈哈一笑說別太在意,我是想招一個畫畫功底比較好的年輕人當助理,給我描個線再整理個材料什么的,各位也都有自己的工作,與我這個并不合適。
但是這么一來節(jié)奏就被打亂了,姑娘們也好像有了點忌憚之心,說話也不再那么隨意。似乎一次簡單的聚會變成了老板面試員工但又一個都沒看上的尷尬局面。
主持人也覺得好像自己這個話題提的不太好,又趕緊提到了G先生的一個特異功能,過目不忘。
那個時候還沒有《最強大腦》這個節(jié)目,像過目不忘什么的,基本上都覺得是小說里才有的事,現(xiàn)實生活中不可能有的。可主持人信誓旦旦的說,但凡G先生看過的書他都不會忘記。
姑娘們又活泛起來,G先生淡淡的說,你們每個人說一本自己最喜歡的小說,然后我背其中的一段給你們聽。這一下子就炸了。
我是第二個問的,但震驚的我根本沒有那個心思去聽其他人問了什么,G先生又回答了什么,只聽到了其他姑娘的驚呼和倒吸冷氣。
我迫不及待的等待著這一輪提問的結束,想跟G先生再多談談我最愛的那本小說,可沒說幾個回合,我就訕訕的坐回到一旁,不再說話,慚愧又矛盾的開始思考人生。
對,我就是這么愿意思考人生啊。
那幾個問題我記得十分清楚:“那本書里的XXX你覺得刻畫的如何?”“那本書里你最喜歡哪句話?”“同作者的書你還看過什么?”“那位作者詩寫的也不錯,不知你是否拜讀過?我記得……”
和G先生短暫的一次接觸讓我質疑了自己很久。久到現(xiàn)在還未找到正確答案。
聚會結束的時候G先生挨個和我們握了手,鼓勵我們要多讀書,對工作要有熱情,最后,要有信仰。比自信更強大的狀態(tài),就是信仰。
? ? ? ? 十分感激有這么一次機會,讓我在自己的青年時代見識到那么一位人,原來人可以活的那么謙遜,又可以活的那么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