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有朋友讓我幫忙寫個東西,單位做演講用的。我問“你自己寫得出來嗎?”他猶豫半晌,“寫是寫得出,就怕寫不好。除了聊天,都很少敲別的有用的字了。”
對,他說“有用的字”,他知道那些有邏輯有重點的文字對自己有用;但是,他就不是練習去寫。很悖論哈?但事實就是如此。因為文字的價值隱藏地實在太深,他平時根本意識不到這玩意的用處所在。臨時起意要用的時候,才開始覺得有些抓耳撓腮。但過去這一陣,估計又會回到原點;直到下次再用,再求助于人。
其實,我們現在只要在城市里生活,基本就離不開寫東西的。從演講稿到工作匯報,從一篇自娛自樂的小文到羅氏自媒體;文字一直以來都默默地隱藏在身體的某個角落,隨時準備騰身而起為我們服務。但很多人卻無法達成和它之間的有效對話。蓋其原因大概有兩點:基礎薄弱;不夠重視。
前者還好說;基礎薄弱,我們可以通過大量閱讀和練筆來實現,或許時間會長一點,但不算是很困難的事情;就像每天只背5個單詞,1500天,也就是三四年的時間也照樣夠上考托福的標準。如果有足夠的耐力,這都不是事兒。困難的是后者,不夠重視,也就是文章開始說的朋友的這個事兒。如果沒有對文字起碼的敬畏,你可能都感受不到它所帶來的力量。如果真要把人在閱讀和寫作能力上分出層級的話,越是處于下層世界的人們就越是面臨這樣的被動局面。因為幾乎不想與文字打交道,所以由其帶來的好處,這部分人也很難體會得出。就算偶爾意識到,但很快就會激情消退,回到原來的那種混沌的狀態之中。
我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寫日記,堅持了許多年。成年后時斷時續,后來懷孕后對自己的整個孕期做過記錄,現在對孩子的日常表現和身體狀況每天寫一點東西備案。這些記錄都很隨機,開始的時候也不覺得到底有多么重要,只是想在未來的日子里給自己對過往留一點念想。后來卻發現不是這樣。每日的“復盤總結”,讓生活的軌跡會更有章可循。在“日記”的提醒下,我們可能會在某個重要時刻回憶起原本忽略了的某件事情的重要細節。比如我女兒最近需要做霧化,因為很長時間沒弄這東西,我幾乎都忘記該怎么配藥了。翻找一下自己記錄的東西,在三個月前的一天就赫然發現了近乎完整的說明。
而且,我自己也的確是寫作的受益者。雖然在寫作路上并沒做到什么“成功”,但長期的寫作練習讓我對文字不會感到恐懼和無奈,也因此結交了很多同道的朋友;又因為公眾號里的這些小文,我得到了很多不認識的朋友的關注。現在經常有人會突然加我QQ,聊一些彼此很感興趣的話題,仿佛對我很熟悉的樣子;其中大多就是“有衡寫作”的讀者。原本我不過就是一個因為照顧小孩而無法外出工作的家庭主婦,如今這樣的局面,基本全是得益于手中的文字。沒有寫作這件事,這幾年我真的不能保證自己不會焦慮;即使不焦慮,也可能滿眼里就是老公和孩子,瑣碎成一地雞毛。
在商戰中,人們經常會引用一個例子。汽車剛剛誕生的時候,有家汽車公司派人做市場調研,問人在出行方面有什么要求?人們的回答是“要一匹跑得快的馬。”其實他們要的不是馬,是“跑得快”,是出行的速度。文字便是這樣一種東西,它會讓人獲得很大程度的提升,帶你跑得足夠快,足夠遠,甚至會到達自己原先不曾預想的某個地方;但我們卻不知道它就是我們想要的“那匹馬”。
說到底,文字就是一個助力人們成長的工具。從這個維度上說,文字是馬;但在某些人眼里,卻又未必是。或許是汽車、飛機,也或許什么都不是。而把文字變成一匹你想象不出的“馬”,在未來肯定帶給你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