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6月24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向獲得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李德仁院士和薛其坤院士頒發獎章、證書??萍寂d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從港珠澳大橋到“復興號”高鐵,一系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的背后,離不開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付出與努力。作為新時代黨員干部,我們應以科技工作者為榜樣,弘揚“科學家精神”,努力學習先輩們在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以高昂的斗志在新時代“趕考路”上勇毅前行。
? ? ? 厚植“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情懷,夯實服務祖國“壓艙石”。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李德仁院士堅持“科學要為祖國服務,學到本事就要給國家作貢獻”,謝絕國外科研院所的邀請,毅然選擇回到祖國,一生只為“祖國需要”;薛其坤院士在國外深深感受到祖國和發達國家的差距,便暗下“要為國家的強大做點貢獻”的決心,始終把服務國家作為一生最高追求。愛國是科學家精神的第一要義,科技工作者從事研究工作,有出于對知識的熱愛與追求,更多來自使命驅動。黨員干部要將愛國精神根植于心、力踐于行,自覺把個人命運與國家前途命運緊密聯系起來,主動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成長為對黨和人民忠誠可靠、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才,矢志不渝走好新時代“長征路”。
? ? 涵養“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奉獻精神,點燃砥礪奮斗“助推器”。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在李德仁院士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下,其團隊實現了我國遙感衛星系統的自主可控,為我國從遙感大國邁向遙感強國作出突出貢獻;薛其坤院士被稱為“7-11”院士,保持每天早上7點到實驗室,晚上11點才離開的習慣,這種對科研事業的忘我付出,最終攻克量子世界難題。作為黨員干部,要向他們學習無私奉獻精神,永葆“終身為黨服務,無私為民奉獻”的干事本色,爭做為祖國發展建設披荊斬棘的“開路者”,為民服務的“孺子牛”,立足崗位職責,不怕苦、敢吃苦、能吃苦,時刻將人民群眾利益在內心“置頂”,以“甘坐冷板凳”的定力、“十年磨一劍”的毅力,久久為功、篤實前行,破解時代難題,回應人民關切,持續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 ? 勇擔“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創新重任,激活科技創新“動力源”。近年來,我國科技人才隊伍的年齡結構趨向年輕化,“復興號”高鐵設計團隊平均年齡37歲,北斗團隊平均年齡35歲,嫦娥團隊平均年齡33歲......大批青年科技人才在重大任務中“扛大旗”“挑大梁”“擔重任”。在新征程上,青年干部要堅持“四個面向”,不斷提高創新思維能力,適應新形勢,研究新方法,破解新難題,反對“教條主義”、“經驗主義”,尊重權威但不迷信權威,善于多角度思考問題,聽取不同意見與觀點。以“入山問樵,入水問漁”的求知態度探索“無人區”,以“奮發有為、時不我待”的拼搏精神啃下“硬骨頭”,打破傳統思維,努力成為崗位中的“執牛耳者”,不斷譜寫創新發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