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世界文學名著,就不得不提到列夫·托爾斯泰,說到托爾斯泰,就不得不提到與他同一代時同在俄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而說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就不得不提到同學們開始變得昏昏欲睡的神情……
我想,我們長久以來由于被動讀書而造成的對“世界名著”的恐懼在某種程度上誤導了我們。塞萬提斯、狄更斯、司湯達、巴爾扎克……這些名字總讓我們感到難以仰望。然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卻不一樣。著名作家格非在提到這部作品時說,即便把《罪與罰》和其它暢銷書放到一起,它也可以是一本毫不遜色的懸疑小說。如果我們排除如上所述的感情色彩和對俄國拗口人名的不習慣,重新審視這本小說,就會發現它所具有的獨特魅力。
《罪與罰》的情節布置得十分緊湊,而且懸念設置十分到位。就以開頭來說,“七月初,天氣特別熱的時候,傍晚時分,有個年輕人走出他在C胡同向二房東租來的那間斗室,來到街上,然后慢騰騰地,仿佛猶豫不決地往K橋那邊走去。時間,人物,然后就是事件,沒有大段的風景描述,也沒有寫這個“年輕人”的衣裝身著,只說他“仿佛猶豫不決”,也就是說,他有心事,是什么心事呢?作者并不急于說破,慢慢開始傳達關于這個年輕人的各種信息,到了第三段才說,他決定要做一件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讓他想到都會感到恐懼的計劃,是什么計劃呢?作者又打住了,只是說他去抵押東西之事。吊足了我們的胃口之后,作者轉向敘述他遇到醉漢和家信,導出另外兩條重要的線索。直到我們的耐性消磨待盡,作者終于說,他是要去殺人!于是我們馬上打起精神來,想要看看一個品行并不算差的大學生(即主角拉斯科爾尼科夫)怎么去殺人、能否成功……我們就是這樣一步步跟著作者的腳步走進小說里,被情節本身所吸引住,從而讀完這樣一本“世界名著”。
當然,如果僅只是情節具有吸引力,那么《罪與罰》也算不上偉大。《罪與罰》所表現的對于小說中人物行為的評價是前所未有的,他對人物的評價是:沒有評價。對于主角拉斯科爾尼科夫,作者同時把可憐、正義、兇殘、軟弱各種性格集中到了他的身上,而且從始至終沒有對他是正是邪作出論斷。這與我們通常所看充滿了正義與邪惡對抗的小說是不一樣的,與諷刺小說是不一樣的,與頌揚小說也是不一樣的。如果我們對生活稍微思考,就會發現它的真實面目就是如此,我們幾乎不可能對身邊的任一個人物作出其是正是邪的判斷(如果你足夠公正的話),也就是說,這樣一部小說不再是對我們進行教化,而是反應出我們生活最真實的狀態,然后帶著我們一起去思考,生活中的某些事情,究竟是對是錯,是好是壞。最終我們會發現,生活中的事總是復雜萬分,難言是非。意識到了這點,也就意味著我們的成長。
《罪與罰》情節布置的平易近人讓我們感切親切,帶給我們思想上的精進又讓我們仰首。我們發現這是一部“可以仰望”的世界名著。讀完了這本書,你定會大聲感嘆,原來世界名著也可以這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