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跟大家提前聊一聊,關于我們所置身的這個生活環境,我要說的和要做的。
1、“生活科學化”
我有一個伯父,他平常生活比較愛干凈。在我很小的時候,就給我一個印象,家里其他人不太在意的地方,伯父很在意是否干凈和健康,比如一定少吃豬肉,比如蔬菜不打農藥,比如刷碗不要用洗潔精等等,長時間的耳濡目染,讓我在以后的生活當中非常注意這些東西,家里其他人也慢慢有這方面的習慣了。
或許這就是萬維鋼老師說的,“have a skin in the game”,當你堅定的、持續的、勇敢的、永不妥協地較真的時候,往往更有影響力。你只有玩真的,別人才會更可能相信那是真的。
但是我在生活中的這些注意,只是主觀上的模糊意識,但我不知道這是真的正確的嗎,如果不正確,那么事實是怎么樣的?直到一次巧合(在上一篇文章當中有詳細記述),我有機會和興趣開始了解類似洗潔精以及化妝品之類的日用品,關于它們本身以及它們的各種傳言到底是怎么回事。
這個過程中我發現“盲從”是普遍存在的問題,一些人沒有意識到這些化工產品是有害的,一些人有這個意識卻不知道它是怎么產生危害的,更多的人不知道哪兒能找到客觀公正的資料和信息,來描述這些化工產品產生的影響(廣告挖的坑,朋友圈的周期性碎片化傳言也在挖坑,這都是用消費者的健康來填),所以從哪兒怎么能買到真正好的健康的日用產品也就無從談起了。
說白了,我們的判斷多數靠感覺,我們的感覺來自于大眾的傳言、廣告的宣傳、明星的含糊說辭以及品牌的影響,但是這些跟商品的是否健康沒有任何關系。
而我的目標就是致力于從科學的角度,以可證的資料為依據,讓大家對于環境和生活所用的產品有一個簡單而清晰的了解,在購買和使用的時候有一個基本的判斷標準,在生活的時候養成追求美好的習慣。
2、自律通往自由
自律和規范化的生活標準,可為我們帶來高效和高質的生活反饋,在這個基礎上,節省出來的時間和精力,才能讓我們享受生活的自由和思維的發散。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做這樣不是為了宣傳而是為了尋找事實的工作,起碼在中國我估計不會太多,因為我在各大數據庫查到的真正有用的資料多數都是沒有中文版本的英文版,國內資訊很多都是無限的搬運工。
話不多說,直接上圖,這就是接下來我要專心要做的事情。這個過程需要多長時間我也不知道,因為我要把每一個概念和環節像精讀一本書一樣分析解構,后續可能會涉及到更多的方面(所有那些市場上常年忽悠的概念),然后會形成相應的體系,最終提供判斷方法;時間可能一個月,可能幾個月,也可能一年或者很多年,不管多久,慢慢的能跟大家一起,明確什么是健康的,什么是不健康的,活的明白用的放心。
最終,我想通過“標準化像工具一樣的方法”,讓人人都可以自主的選擇高品質的物品和生活。用節省下來的精力和獲得愉悅去經歷更精彩的人生。
會不斷迭代的輸出內容
我不知道,這件事情最終會不會成為事業一樣的東西,起碼現在我是不知道這個過程怎么實現。但是價值的創造,總歸是在前進的道路上留下了痕跡,至于這痕跡通向何方,其充滿未知感的探索過程,應該是最吸引人的。
3、解決當下、探索未來
前兩天看《得到》推出了羅永浩的干貨專欄,就想問老羅一個問題,“他做手機之前,所積累的工業設計和交互審美方面的知識和經驗,對手機創業,是否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后來在羅振宇對羅永浩的采訪《長談》中,老羅說到,不管他喜不喜歡做手機,他都會做手機,因為手機是硬件和軟件的完美結合,是從計算到工業設計的高端集中平臺,只有持續同時在這個軟硬結合的平臺上發力,才有可能成為下一個智能時代平臺的角逐者。只有現在就開始考慮并訓練下個時代的比賽項目,才能在比賽到來之時入場。
羅振宇說老羅一定會成,或者說已經成了。傅盛說當年的史玉柱后來做什么都會成的,不管是做游戲還是腦白金,因為他當時的銷售理念是領先于那個時代的。不管是老羅的錘子手機還是史玉柱的腦白金,不管是羅振宇的《得到》還是傅盛的獵豹,他們的認知都是超越同時代人的,所以才有可能領先于時代而在下一個激蕩來臨的時刻登上浪潮之巔。
更深一步,對于老羅做手機,我更想知道的是,他的這種超前的認知是在做手機之前就有,還是在做手機的過程當中,經過對手機的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的經驗積累,以及在對行業的逐漸加深了解的過程當中,慢慢形成了這個判斷。從整個《長談》的記錄當中,我得出的結論是,當時老羅已經有很超前的判斷了,但是其重點跟現在還是有跟大的差異,當時的初心是想做一個就像錘子標志所表達的那樣的具有工匠品質的手機,不管是審美上還是質量上;但是現在的重點是手機極有可能就是人工智能時代的敲門磚,這是從戰術超前升級到了戰略領先。
很深刻,也很難,但是卻有一個具有普適性的可操作性很強的實踐方法論,不管是認知升級,還是實踐的經驗積累,都可以通過長期的刻意的學習來實現。沒有誰從一開始就做的很好的,關鍵是先去做。
在《Becoming Steve Jobs》這本書中,說到喬布斯當年說過的一句話:
“唯一值得花時間去解決的問題,應該是要好幾年才能解決的難題。”
我想盡量看清未來趨勢,發現很多時候,是徒勞,那么就像老羅做手機一樣吧,專心解決一件自己遇到的問題,這個過程應該會自動引導我往最正確的方向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