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你以為學習的時候記了筆記就算是好好學習了?錯!這篇文章告訴你什么是高質(zhì)量的輸出,如何才能把學到的知識記牢固。
首先呢,我想讓你思考幾個問題:
1. 看完一本書,你是不是頭腦中只留下了一團模模糊糊的概念,別人問你這本書講了什么的時候,你卻說不出來?
2. 跑了不少地方,聽了各種培訓課,聽的時候激昂澎湃收獲滿滿,但是回家后卻發(fā)現(xiàn)自己并沒有變得更好?
3. 在社群里學習,總是在給別人點贊,卻從沒想過自己成為那個很厲害的人?
為什么我們這些人,表面上學了很多的知識,花在學習上的時間和精力也不少,但卻收效甚微呢?其實就是今天咱們要解決的問題,是我們的輸出力出了問題。
有效的學習必須要經(jīng)歷從輸入—輸出的閉環(huán)。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我們輸入的知識,就像是零散的、一顆一顆的珍珠,散落在那里,要用的時候你很難一下子全部拿出來。良好的輸出,就相當于我們把這些珍珠用細線串聯(lián)成一條珍珠項鏈的過程,想要用的時候,就可以拿出來一整條的珠串。
高手一定會通過高質(zhì)量的輸出,將自己輸入的零散知識串聯(lián)成系統(tǒng)知識,形成知識晶體。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總會看到高手可以就某個主題講個滔滔不絕,而我們卻只能嘆為觀止。
今天說的就是如何才能像高手一樣,做到高質(zhì)量的輸出,真正的解決問題。
1.首先,教是最好的學
不做“偽學習者”,學習越輕松效果越不好。
現(xiàn)在大家都知道要做一個終身學習者,所以很多伙伴會曬朋友圈標榜自己的學習成果,比如有人會發(fā)自己一年讀了100本書,寫了多少萬字的文章,報了多少專欄課程等等。
但其實數(shù)量并不能代表什么,也許讀了100本書,但是一本書的知識都沒有記住,那這并不是有價值的學習,而是低水平的重復。學習不要看數(shù)量而要看質(zhì)量,保持高質(zhì)量的輸出,能夠真正解決問題才是最重要的。
在《高效學習7堂課》躍遷思維中提到了學習輸出的7種模式,最高階的模式就是做課程研發(fā)。
講一個活生生的案例。
曾經(jīng)一個女教師到老羅的英語培訓面試,她說自己不但能教英語,還能教日語。面試官就問她:“你為什么又會英語又會日語呢?”她說她本來是不會日語的,但有一天她的一個朋友給她打了個電話,問她能不能給介紹一個教日語的老師。因為自己開了個日語班,招了很多的學生,也收了學費。但是現(xiàn)在馬上要開班了,之前安排的日語老師卻臨時有了變故,上不了課,所以非常著急。
女老師又問那個朋友,說你這個日語班要求教什么級別的日語啊?朋友就說是零基礎(chǔ)的,都是從零學起。于是女老師就跟朋友說:“你放心吧,我就能教。”
掛了電話之后,第二天女老師自己就去報了一個脫產(chǎn)的日語零基礎(chǔ)班,就是全天上課的那種。上了一個禮拜這個課,她朋友那邊的日語班也開班了,她就一邊上著日語課,在另一邊教著日語課,同時做這兩件事情。
結(jié)果,她這一期班教下來,她教的那些學生對她還都特別滿意,你說怪不怪?
我們可以從中看到,女老師因為有了教學的要求,在她學日語的過程中,肯定要把目標設(shè)定得更高。她一方面要保證自己學會,另一方面還要考慮如何設(shè)計課程才能讓他人學會,那自然會把這日語的知識學得更加透徹。
所以以教為學是最好的學習方式,沒有之一。
如果我們每個人,在學知識的時候都是以教學為標準,那我相信每個人的學習質(zhì)量都可以提升一大截。
比如你參加了一個寫作訓練營,學習了如何起標題,那你能否將學到的知識進行解碼,然后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實踐,跟自己的經(jīng)驗結(jié)合重新編碼,打造出一個《教你在頭條號上打造10w+爆款標題》的課程?
如果你做到了,相信你對起標題的套路已經(jīng)門清了。
2.學習輸出的其他6種模式
當然,除了這個難度最高的課程研發(fā),還有學習輸出的其他6種模式,從易到難分別是記錄筆記、思維導圖、解讀文章、對外分享、內(nèi)化實踐和復盤文章。如果你覺得做課程研發(fā)太難,那么這6種模式是我們每個普通人都可以做到的。
在這6種輸出模式中,記筆記、畫思維導圖是相對容易的,因為只需要機械記錄自己看到、聽到的內(nèi)容,當然思維導圖升級了一些,記錄者需要分析知識的思維框架,然后經(jīng)過提煉,呈現(xiàn)出來。
再來看看解讀文章、對外分享、內(nèi)化實踐和寫復盤文章,個人認為這四種輸出模式是我們普通人在學習后更應該做到的,因為它比純聽純記要更有挑戰(zhàn),需要加入自己的理解才能完成。
樊登老師大家都聽說過,他讀了很多書也講過很多書,很多人就很羨慕,問他:“你到底是如何做到的?你講書的話你要把一本書讀多少遍呢?”
樊登說他的過程很簡單,其實就是把書讀一遍以后就把書放到一邊不管它,然后等到要錄這本書之前,他就用一個小時的時間,拿出一張白紙把這本書寫的什么回憶出來,就可以進行解讀。
在《認知天性》這本書中解釋了這個現(xiàn)象,這個過程叫做檢索,也就是用大腦使勁回憶的這個過程。樊登也說了,其實拿出一張白紙,回憶書中內(nèi)容的這個過程,大腦要經(jīng)歷痛苦,要經(jīng)歷那些想不起來的部分,然后就要使勁想拼命想,在使勁想的時候可能想出來了,可能沒想出來,這都有助于你重新理解這件事情。前提是你得先不看書,在那里進行檢索。
剛剛提到的這4種學習輸出模式,無論是解讀文章、對外分享,還是內(nèi)化實踐和寫復盤文章,都需要做到檢索的動作。
檢索是對大腦的審判,有時候你能想起來某個知識,但有時候怎么也想不起來,這種挑戰(zhàn)無疑會給你帶來痛苦。但是,正應了那句話,學習越輕松,效果越不好。
學習就是這樣一個挑戰(zhàn)天性的過程,只有耗費心血的學習才是深層次的,效果更持久。那些僅僅在上課時拍幾張照存在手機里,然后發(fā)個朋友圈的學習,就像是在沙子上寫字,今天寫上,明天就會化為烏有。
所以,既然學習了,就要做有挑戰(zhàn)的輸出,一定要記住,學習越輕松,效果越不好。
3.?不是要等到很厲害了才能開始,你要先開始才能變得很厲害!
有人又會提出疑問,我是一個小白,我怎么做對外分享啊?我不會寫文章,寫了會不會被人笑話啊?
我曾經(jīng)也一直認為只有等到我夠厲害了,才能開始寫作和分享。后來我才慢慢意識到,其實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讓一部分事情先做起來,就可以解決大部分問題了。
因為我本來對一個問題的看法是很模糊的,但是當我要寫這個主題,做一次分享的時候,就必須逼著自己要把這件事情研究得明白透徹了才能寫得出來。打出來的字可是不會騙人的。
比如我最早的時候?qū)W習時間管理,學完還是不得其所,就開始寫文章做梳理。在這個過程中,我會結(jié)合自己以往的經(jīng)驗去做更多的思考,想不明白的時候自然會回過頭去做二次輸入,還會去找其他輔助的資料進行補充延伸輸入,比如有名的《小強升職記》《番茄工作法圖解》《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等等。
寫完文章后,肯定就把這個問題研究得很明白了,而且明確出了自己的行動計劃。那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自然就可做到得心應手。
這就是為什么說高質(zhì)量的輸出才能倒逼輸入,因為它會逼著你脫離自己的舒適區(qū),探尋認知外的疆土。
至于寫作和分享的平臺,現(xiàn)在是自媒體時代,寫作平臺琳瑯滿目,總有一款適合你。大家可以先定位自己,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平臺去進行分享,就像我現(xiàn)在選擇在頭條號上持續(xù)輸出內(nèi)容一樣,不僅有助于個人成長,同時還能獲得豐富的收益。
你同樣可以在線下社群中進行分享,因為自己要講出來,輸入時的思考深度就要比原來深入很多,學得自然也會更加扎實。
送給大家我特別喜歡的這句話:“不是要等到很厲害了才能開始,你要先開始才能變得很厲害!”
總結(jié):
今天我們學習了學習輸出的7種模式,其中普通人更應該做到的是在學習后做解讀文章、對外分享,內(nèi)化實踐和寫復盤文章。
因為這些輸出方式可以幫我們做“檢索”的動作,幫我們更好的學習和記憶知識。一定要記住:“學習越輕松效果越不好。”
你平時學習后都是如何做輸出的?歡迎分享你的方法給到大家啟發(fā)。
用一張紙和一支筆解決所有職場難題。歡迎關(guān)注萌萌,開啟一段奇妙的視覺思維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