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雨,淅淅瀝瀝地下著,一點兒也沒有要停的樣子,這是今年的第一場秋雨!
小時候,夏天里要是多來幾場這樣纏綿的雨,孩子們會樂得蹦起來。因為只有這樣的天氣,雷落蘑(也叫茅茅窩)才能長得出來!爬爬兒也會比平時鉆出來的多……
滴答的雨聲,就這樣把我的思緒一下子勾回到童年。那些帶著歡樂烙印的童年回憶,就如那雨后的雷落蘑,在我的心頭這一叢那一叢地冒了出來……
連續幾天的陰雨,雷落蘑就會在茅草的根部一叢叢地生成起來,大的有一分錢硬幣大小,小的不過像金針菇般模樣。孩子們有時候都等不到雨徹底地停下來,就已經拎著籃子,穿上雨衣出發了。因為,太陽一出來,雷落蘑不一會兒就會香消玉殞。
雷落蘑長得小,又生長在茅草叢里,采起來比較費時費勁兒,需要極大的耐心。因為鮮嫩,往往釆了半籃子,摘凈洗好后,開水一焯,就“撒謊”成半碗了。姥姥把它們和著自家做的面醬一炸,蘸著饅頭吃,簡直是鮮香無比!
雨后的傍晚,是挖“爬爬兒(知了的幼蟲)”的最佳時段。粗大的樹下,一個黃豆般大點兒的洞,用手指輕輕一撥,挑去上面薄薄的一層土,洞兒一下子就成了手指般的大小,伸一根手指進去,一只“爬爬兒”就順著手指爬了上來。
慧眼識“洞”,是個技術活兒,當然也有運氣的成分在里面。往往你彎腰仔細地剛剛搜尋過一遍,卻一無所獲,而身后卻傳來小伙伴兒“這兒一個”的驚呼聲。有時候“氣不過”,也會偷偷將“爬爬皮”(蟬蛻)小心地塞進洞里,洞口撒上薄薄一層土,偽裝成一個爬爬兒馬上破洞而出的現場,讓身后的小伙伴空歡喜一場。當然,也勢必會引來一場你追我趕的嬉鬧。
夏夜的晚飯,大多是在院子里吃的。小時候的農村,電一般都是在下半夜才會來,燈燭在院子里又點不住。于是,晚飯都是一家人圍坐在矮桌邊,借著太陽的一抹余暉或者天上的月光做亮兒,斑駁的夜色里,往往只能看得見碗盤的輪廓。一家人說說笑笑地邊吃邊聊,蛐蛐也在角落里肆無忌憚地唱著歌……
晚飯后的納涼,大多時候是在房頂上。把麥秸編成的半指厚的草墊子鋪好,再鋪上一層被褥,躺在上面,伸手就能夠得著棗樹伸到房檐邊的枝椏。剛剛長成的棗兒,棗核還沒有長硬,吃在嘴里有一股青澀的味道。
咦?不知道從哪兒吹來一絲涼風!扭頭一看,哦!原來又是姥姥在揮著那把用布縫著邊的大蒲扇……
晴朗的夜空,星光閃爍,天邊卻不時傳來一道道的紅色閃電,爸爸說,那是“露水閃”。伴隨著美麗的傳說,媽媽教我認識了銀河,還有牛郎星和織女星。
大人們東一句西一句地閑聊著,偶爾還會和鄰居就地里的活計來一場“隔空對話”。我往往在美麗的星空下入睡,清晨卻在炕上的蚊帳里醒來,也不知道爸媽是怎樣合力把我從房頂上抱下來的。
窗外的雨,漸漸地停了!
一場秋雨一場寒,又一個夏天徹底地走了!可是那些關于夏天的細碎回憶,卻仿若生命的元氣般,早已浸入到我的生命底色里,無時無刻不在溫暖、滋潤著我,無論多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