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能力滿足不了品位時,該多動動筆了。
在設計之中,多數設計師會喜歡在構建完版式之后,文字僅做簡單的對齊或重復的方式來處理,而其實文字中字體是不可忽略的元素之一,其中門道之深,讓我大開眼界。
字體分為英文和中文:
英文從來字體結構分為:襯線字體和無襯線字體。而從發展歷史來說,又分為:舊式、過度、現代和粗體。
從發展歷史來探討沒有太多的實際使用意義,先從結構來分解,襯線字體有一個明顯的特點:1、有額外修飾
2、字體筆畫粗細不一。
大部分對其的使用評價是:識別性高,易讀性高。但從個人設計經驗來說,對“易讀性高”產生了第一個疑問,易讀性真的高嗎?
無襯線字體的特點:筆畫粗細一致。
作用:醒目,強調單個字母。(無疑問)
第一行字:Aparajita Regular
第二行字:Arial Regular
如何來評價文字閱讀時的易讀性呢?
1、流暢性:Aparajita的每個字母粗細不一、字頭和字尾的修飾性的造型,讓我們閱讀時產生了視覺障礙,而Arial的每個字母的粗細一致,字頭字尾都沒有任何修飾,在閱讀時,會非常的順暢。
2、對比度:從整句來看,Aparajita的每一字母都有獨特的構造,但每個字母又會在整句中時不時的重復,讓句子有了順暢感。而Arial在每個字母都是相同角度的曲線和粗細一致的橫斷,整個句子在閱讀時,在視覺上太順暢了,以至于我需要耗費時間去認真辨別每個單詞的隔斷和譯意才能完整讀完句子。
綜合來說:
當文字作為必要閱讀時:單詞用無襯線體,短句用襯線體,短文用襯線體,更符合易讀性。
而當文字作排版修飾時:用流暢度最高的無襯線體會更為合適。
字體中的中文呢?查了很久,資料不多,在中文字體中沒有統一的分類,更多的是以“發展”來分,例如楷體,宋體,黑體,圓體,書法體,手寫體(暫不將大篆、小篆等不常用字體列入其中)若用西方的字體分類,宋體可以列入襯線字體,而黑體可以列入無襯線字體,楷體介于兩者之間,書法體列入手寫體。暫不詳究分類,只做字體易讀性和識別性的探索。
第一行:老金簡老宋字體(我用了一個將宋體特征放大的字體)
第二行:黑體
流暢性:黑體>宋體
對比性:黑體>宋體
為什么呢?1、文字的親切感,我們更習慣于中文的閱讀,2、筆畫構造:橫豎撇捺點折勾彎勾,中文中由筆畫所構成的一個字是比英文的一個由字母構成的單詞相比是復雜得多的。
而考慮到經常需要中文和英文相結合的排版,我需要拿中文和英文做易讀性和識別性的比較。
考慮到文字構造不同,我做了一個大致的順序。
當文字作為必要閱讀時:
單詞:中文宋體>英文襯線體>中文黑體>英文無襯線體
短句:英文襯線體>中文黑體>英文無襯線體>中文宋體
短文:英文襯線體>中文黑體>英文無襯線體>中文宋體
當文字做版式的修飾時:
優先考慮中文黑體和英文無襯線體
原因:1、醒目2、好做版式造型
做這些有什么作用呢?
尋找文字排版時的最佳選擇:
例如:標題+正文可以選擇宋體+黑體、襯線體+無襯線體、宋體+無襯線體、黑體+無襯線體。
當然你也可以試著用宋體+英文襯線體,你會明顯感覺到版式凌亂、閱讀時視覺跳躍嚴重,又或者無襯線體+黑體,同樣會感覺到“平淡寡味”。
“中文圓體”還未做考慮,一個很特別的字體,查到的資料太少,暫時無法納入這個排序,明天再找資料。
當然這只是文字中字體的一個很小的元素,還需要更多關于文字中其他元素的配合,例如:字距、大小、顏色、行距、段落、縮放這些東西不同配合。對于這些我還只處于見過,卻未了解過的文字構成元素,還有太多的東西需要去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