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在網上看到一則新聞,一個男的,因為因為生了女兒,而在朋友圈說晦氣,十月懷胎卻生了女的,在醫院一刻也不想待下去。
我原以為隨著時代的發展,重男輕女的思想會慢慢的改變,事實上卻是并非如此。
我小的時候家里有三姊妹,我是最小的女兒,按道理來說父母應該是更疼愛我才是,可惜的是因為我是一個女孩子,父母深受重男輕女的思想影響,對我比哥哥們要冷淡的多,不管是吃的還是穿的玩的,都是哥哥們先有了我才有,整個家里總是我被打,不是被哥哥們欺負胖揍,就是被母親逼著做事情做不好就扇耳光。
耳邊還記得被打后,站在路邊不想回家,母親說的話:你站在那里是在望路嗎?想去哪里就去,不要來家了。
我那是不知為何要如此對我,后來才知只因我是女孩子。
重男輕女的思想說實話真的害了很多很多的女人,回顧歷史似乎我們民族的女人不管在過去,還是在現在大多數都沒有逃離這個民族的一些觀念對她們的傷害,
經常在網上看到很多女人為了給夫家生兒子,而不顧自己的身體。最讓我記憶深刻的是在網上看到一個女人,已經連生了六個還是七個女兒,他丈夫還要讓她生,關鍵是她每胎都是刨腹產,她的子宮壁薄的不能再薄,醫生說如果她在生,她的生命會很危險,可是除了醫生又會有誰在意她的生死,如果她不生不僅要忍受婆家人的冷眼相待,還要挨著丈夫的拳打腳踢,最后她又懷孕了,但是后續沒有了,不知結局如何。
如果說網上太遙遠,那現實中發生這種事情真的會讓人有一種切膚之痛感。堂妹結婚后生了兩個女兒,都是刨腹產,她不想在生,可是經不住婆家的壓力,還是懷了三胎,生的時候,差點死了,聽她母親去醫院照顧時說,在手術臺上差點下不來,才拿出孩子后就大流血,她在外面哭的傷心欲絕,婆家人去淡定的簽字,抱孩子去打針洗澡。
她說她看到女兒從手術室推出來時,臉色白的如一張紙,昏迷不醒,當夜輸了不少血,臉色才恢復一丁點兒顏色。
為什么從古至今我們都有重男輕女的思想,它應該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被摒除才是。深究原因,大抵要從我們的古代說起,很久很久以前我們的民族是以農耕為主,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而男人無疑是勞動力的主力軍,你看“男”字是上田下力就知道了,所以在古代特別重視男孩兒。
而在我們的文化里面家庭構成里,特別重視嫡子,很多東西只能是嫡子去繼承。在古代誰家沒兒子就是斷了香火,這家人的財產要被族中之人奪去,俗稱吃絕戶。
長此以往的發展下去,這種重視男孩子的觀念已不僅是深入人心,而是還刻在骨子里了。
正如有一個偉人說的:讓觀念在群體的頭腦里扎根需要很長的時間,而根除它們所需要的時間不比它們形成的時間短不了多少。
? 事實確實如此,而且何況我們國家依然是農業大國,精耕細作依然是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這種觀念要讓其消失恐怕是很困難。其次是我們國家在社會養老體系方面依然發展不足,很多人在晚年的時候需要人來照顧,他們仰仗的只有兒子。出嫁了的女兒要在婆家照顧公婆,來的時間長了婆家也會說嘴。
? ? 事實是殘酷的,可憐的是我們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