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陳春花老師的一篇文章,她分享了托爾斯泰寫的一個小故事,一個關于一位皇帝的三個問題的小故事。
故事如下:
一天,有位皇帝遇到了這樣一件事情——有三個問題,只要他知道了這三個問題的答案,他就永遠不會再有任何麻煩:
做任何事情的最好的時間是什么?
與你共事的最重要的人是誰?
任何時候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皇帝在全國張榜宣告說,無論是誰,能夠回答這三個問題,將會得到重賞。很多讀到榜文的人馬上動身去王宮,每個人都有一種不同的答案。
對于第一個問題的答案,一個人建議皇帝制訂一份時間表,規定好每一個小時、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所應做的工作,然后嚴格地按照這份時間表去行事。只有這樣,他才有希望在恰當的時間去做每一件工作。
另外一個人回答說,提前計劃是不可能的,皇帝應該放棄一切無謂的消遣,保持對每一件事情的關注,以便知道什么時候該做什么事情。
其他一些人堅持說,皇帝一個人永遠不可能具備一切必需的先見之明和能力,以決定什么時候該做哪一件工作,因此他真正需要的是建立一個智囊團,然后根據這個智囊團的建議行事。
對第二個問題和第三個問題的答案,也是莫衷一是,五花八門。皇帝對所有答案都不滿意,也沒有給予任何獎賞。思考了幾個晚上之后,皇帝決定去拜訪一位住在山頂上的隱修者,據說那是一個開悟了的人。盡管皇帝知道這位隱修者只接待窮苦人,但他還是決定找到這位隱修者,好請教這三個問題。
于是,皇帝把自己打扮成一個樸實農民,讓侍從在山腳下等著,他一個人獨自登山去尋找那位隱修者。當皇帝找到這位隱修者的時候,他正在茅棚前的花園里挖地。隱修者看到這位陌生人的時候,點點頭以示招呼,然后繼續挖地。這個工作對隱修者來說顯然很吃力,因為他是一位老人。
皇帝走近老人說,我來這兒請教您幫忙回答三個問題。隱修者注意地傾聽這三個問題,聽完,他只是拍拍皇帝的肩膀,就繼續挖他的地去了。皇帝說:「您一定很累了,讓我助您一臂之力吧。」隱修者謝過皇帝,把鍬遞了過去,他自己坐下休息。
挖了幾個小時后,皇帝問隱修者三個問題的答案,隱修者依然沒有給答案,反而問皇帝:「您聽見有人在那邊跑嗎?」皇帝轉過頭,看見一個人從森林里冒了出來,手捂著流血的傷口,拼命地向皇帝跑來,然而中途卻倒在地上,失去了知覺。皇帝和隱修者把這個人的衣服解開,才發現他受了很重的傷。皇帝幫那個人徹底清洗了傷口,并用自己的襯衫包扎,直至傷口不再流血。
最后,那個受傷的人恢復了知覺,要喝一杯水,皇帝到溪邊打回一罐清水給他。天色黑了,皇帝和隱修者把傷者抬到茅棚里,讓他休息。等他醒來的時候,已經是第二天太陽升起在山頂的時候。當他看見皇帝的時候,目不轉睛地盯著皇帝,然后用極其微弱的聲音說:「請原諒。」
皇帝很驚訝,傷者繼續說:「陛下不認識我,但是我認識您。我是您不共戴天的仇敵,我曾經發誓要向您報仇,因為您殺了我的兄弟,搶了我的財產。知道您上山尋找隱修者,我就等在您回來的路上,出其不意殺了您。但是,我一直等不到您下山,決定上來找您,結果遇到您留在山下的侍從,他們認出我,將我砍傷,很幸運,我逃脫了,結果遇到您,想不到您救了我。我很慚愧。您救了我的命,我發誓要用余生做您的仆人,我會命令我的子孫也這樣做,請原諒我吧。」
皇帝喜出望外,他沒有想到就這樣與一位宿敵和好了。他不但原諒了他,還退還了他的財產,派自己的御醫去伺候這個人直到他康復。皇帝繼續問隱修者三個問題的答案,他發現隱修者在他們前一天挖的地里播種。隱修者告訴他:「你的問題已經得到解答了。」皇帝迷惑不解。
隱修者說:「昨天,如果你沒有因為我年老而對我升起憐憫心,幫我挖地的話,你肯定在回去的路上遇到那個人的襲擊。因此,最重要的時間是你在苗圃里挖地的時間,最重要的人是我,最重要的事情是幫助我。
后來,當那個受傷的人跑到這兒來的時候,最重要的時間是你幫他包扎傷口的時間,因為如果你沒有照顧他,他肯定會死的,你就失去了與他和解的機會,同樣的,他是最重要的人,而最重要的事情是照看他的傷口。
到這里故事結束了,他揭示了問題的答案:最好的時間,那就是當下,因為當下是我們唯一能夠支配的時間。最重要的人就是當下與你在一起的人,就在你面前的那個人,因為誰知道你將來還會與其他什么人發生聯系呢?最重要的事情是使你身邊的那個人快樂,因為只有這個才是生活的追求。
看到陳老師的分享后,我感觸頗深,再一次讓我體會到故事是最能反應道理的,通常很深刻的道理卻能通過很簡單的故事說清楚。也許有些人活一輩子也搞不清楚什么時間、什么人、什么事最重要。托爾斯泰卻能把它融進故事里,這便是文字的魅力所在!
我們都生活在各種社會關系中,我們為著彼此,更是為著自己;我們傳遞著能量,更是擁有了彼此的能量;我們使身旁的人快樂,也擁有了自己的快樂;我們鼓勵他人,同樣擁有了對自我的驅動力。
感謝遇見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