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帶72學生游走列國,推薦自己的學術思想給諸侯們,未獲成功。縱觀他的言論學術都是當時很優秀的統治者思維,有如今天這則,但不能被采納的主要原因,是當時的統治者比較腐朽了,即使認為孔說的有理,不過一腐儒的理想而已,誰會認真對待甚至運用呢?
春秋時期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儒家思想屬于不是立即能見效的學問,所以輸給法家墨家等很正常。聯想到昨天他批評巧言令色,說明他自認是不善于言談說服別人,所以鄙視那些口齒便給的人,如春秋曾經紅過的縱橫家,借著口才聯合諸國達到自己目的。
看完本文,最大感受就是:
1酒香也怕巷子深:孔子學得文武藝,但是待的時代不夠好,想賣給諸侯家未成,還是很失意的;
2真金不怕火來煉:他轉而在教育上出彩,從而使自己的學術思想有機會流傳后世,終被認可,并上升至圣人的高度。
【原文】
1·5 子曰:“道(1)千乘之國(2),敬事(3)而信,節用而愛人(4),使民以時(5)。”
【注解】
(1)道:一本作“導”,作動詞用。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國:乘,音shèng,意為輛。這里指古代軍隊的基層單位。每乘擁有四匹馬拉的兵車一輛,車上甲士3人,車下步卒72人,后勤人員25人,共計100人。千乘之國,指擁有1000輛戰車的國家,即諸侯國。春秋時代,戰爭頻仍,所以國家的強弱都用車輛的數目來計算。在孔子時代,千乘之國已經不是大國。
(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個人的態度,尤其是對待所從事的事務要謹慎專一、兢兢業業。
(4)愛人:古代“人”的含義有廣義與狹義的區別。廣義的“人”,指一切人群;狹義的“人”,僅指士大夫以上各個階層的人。此處的“人”與“民”相對而言,可見其用法為狹義。
(5)使民以時:時指農時。古代百姓以農業為主,這是說要役使百姓按照農時耕作與收獲。
【譯文】
孔子說:“一個合格的治理諸侯大國的人才啊,就要嚴謹認真地盡心竭力辦理國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約財政開支而又愛護長官老臣,役使百姓要嚴格遵循農時”。
【評析】
孔子在本章中所說的話,主要是對國家的執政者而言的,是關于治理國家的基本原則。他講了三個方面的問題,即要求統治者嚴肅認真地辦理國家各方面事務,恪守信用;節約用度,愛護官吏;役使百姓應注意不誤農時等。這是治國安邦的基本點。
康有為說,孔子的學說是“愛人”,泛愛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說的“愛人”則非此意。他所說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對象。可見,“愛人”不是愛一切人,而只是愛統治集團中的人。“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會思想。但這與“愛人”與否則無太大干系。從另一個角度說,孔子這里是為統治者治理國家、統治百姓出謀劃策。
魯迅曾經指出:“孔夫子曾經計劃過出色的治國的方法,但那都是為了治民眾者,即權勢者設想的方法,為民眾本身的,卻一點也沒有。”(《且介亭雜文二集·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這是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看待孔子治國方略的。因而頗具尖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