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室友同我說:
“她是那么好那么好,好到全身都在發光。我只能遠遠地看著,不敢將她占為己有。”
“她又是那么的出挑,仿佛我這一輩都只能遠遠地觀望,連一點都不敢接近。”
“而相比之下,我竟是這樣的慘淡。”
有人說:許多感情,始于心動,止于被動。
你在觀望,她在等待,然后你們就這樣錯過了,毫無征兆,卻又一定如此。
因為害怕所有的結束,就拒絕所有的開始。
有個女生說,她一直在等待,那個一直在身后注視著她的那個人,等待他來一場簡簡單單的表白,然后接受,就這樣陷入戀愛。
可他久久的觀望,越來越久,總是保持著那樣一段距離,從不接近也從不遠離。
當她有一天終于忍不住去問他為什么不來表白的時候,他說:
他不是一個能人,給不了她想要的生活;他不夠強大,沒有辦法護她一輩子周全。
她傻傻的笑了。
你以為我寫字讀書,日子優雅,可你不知道書本放了又放,蒙灰變舊卻從未翻開,而閑暇時候卻更沉迷刷刷微博逛逛淘寶買買衣物看看電影鐘情碎片信息。
你以為我陽光明媚,純潔天真,溫潤良善,可你不知道背地里我也會嫉妒抱怨,有一般小女人的所有特點,甚至經常精明算計。
而更重要的是,你以為你配不上我,可是你也從來沒有來問過我,我是不是在乎你說的那些配不上。
我也有許多的不美好,不想同別人知曉,同你一樣,你是否完美不重要,只要在我眼里,你是那樣美好的人就夠了。
02
《無聊的魅力》一書中說:愛情的反諷之一,你越不喜歡一個人,越能夠信心百倍、輕而易舉的吸引他;強烈的欲望使人喪失愛情游戲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漫不經心,你如被人吸引就會產生自卑情結,因為我們總是把最完美的品質賦予深愛的人。
然而你更應該做的是,讓別人接受真實的你,而不是完美的你。
日劇《失戀巧克力職人》中有這么一段話讓我印象很深:這世上不管是怎樣的富豪,怎樣的美女帥哥,都只能跟自己遇見的人相戀。一生之中能遇到的人其實很少,倉鼠只能和倉鼠相配,道理是一樣。所以這樣也能碰到自己喜歡的人,就應該覺得很幸運,又為何要這樣自卑。跨階層的戀愛本就是少數,又何來的配與不配呢?
情人眼里出西施,你分給了別人更多的喜愛和關注,那么相對而言你就感覺自己更弱小了。
但實際上并不是你不優秀了,只是你自卑的以為你很差勁罷了。
《人際關系心理學》中說:人在交往的過程中總是自卑的,總會把自己認為好的特質展露給別人,將自己認為不好的特質隱藏起來。
漸漸地,我們所展露的就變成能夠被對方認可的一面,而對方不認可的那一面,就會被隱藏起來。
然后,我們也漸漸地擔心自己是否會不被認可,害怕展露,也就害怕接近別人。
但這世上本就沒有完美之人,「完美才能被認可,而我不夠完美」也不過是一個很美的愿景罷了,承認自己的不完美,也是為了讓別人能有機會進入你的生活,同你一起變得完美。
人生短短長長數十載,來來去去數不勝數,能談得來的人又寥寥無幾,走進心里的人更少之又少,你還要加上一道“完美”的枷鎖,將她拒之門外,豈不是很可憐。
03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習得性無助”,講的是對于一件事,一個決定,潛意識里產生了恐懼感和排斥感。
越想把一件事情做好,越患得患失,反而越不容易成功。
反過來,這種不成功的結果,又會極大地刺激自己,強化自己期望和認知之間的落差。
久而久之,就會產生這樣一種反應:既然怎么樣都做不好,那就避開它。
但逃避真的是一種好的解決方法么?不是的。如果很愛很愛,為什么給不起未來?如果很愛很愛,為什么選擇離開?如果很愛很愛,為什么不去克服心理障礙?
有人說:愛情可以輸給時間,輸給距離,輸給現實,但不能輸給自卑。
因為自卑了,你就輸了;自卑了,你就再也站不起來了;自卑了,你就再也無法平等了。
的確,要得到你想要的某樣東西,最可靠的辦法是讓你自己配得上它。
但若是還未等到你配得上就已經失去了,那即使到最后能配上了又有什么意義呢?
正如法國猶太作家 安德烈·莫洛亞說的那樣:男人,女人,甚至最驕傲的人都有某種“自卑感”。但這不該成為阻礙他們相愛的理由。
04
我聽過所有的歌里,最難以茍同的就是“最好的疼愛是手放開”
真愛一個人,怎么會舍得放手,真愛一個人,又怎么會不去牢牢抓住。
你要讓她明白,讓她知道。
當你擁有她那一刻,你就擁有了鎧甲;當她擁有你的那一刻,她就擁有了城墻。
你要讓她明白,讓她知道。
你會變得更強大,然后保護她,呵護她,給她一個家。
寧可追過后悔,也不能后悔沒追。
別再把愛情輸在自卑里,也別再做那些會讓自己后悔的事情。
點贊是最好的贊賞,關注是最美的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