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發胖皆從腹部開始
很多人的胖,都是胖在肚子上,腰圍明顯增加后,人的外表也顯得衰老,這種肥胖被稱為“腹型肥胖”,或是“蘋果型身材”。此類人群的脂肪主要積存在腹部的大網膜上,這部分的組織比身體其他部分更顯疏松,是最容易消耗脂肪和集聚脂肪的地方。
過多的脂肪會干擾胰島素的工作,使得人體對胰島素不太敏感。即使胰島素不停地在工作,卻無法有效調解糖的代謝,人體就只好拼命增加胰島素的分泌,最后導致功能衰竭。高血脂、高血糖,以及由此產生的糖尿病、蛋白尿和高尿酸血癥等,就是典型的現代人并不陌生的“代謝綜合征”。這些都是脂肪惹的禍。
由于人體的衰老,虛弱,使其營養物質吸收不好,運化不良,最后停留在身體內成為垃圾,這就是中醫里常常提到的“痰濕”。
腹型肥胖的人,一般都屬于“脾腎陽虛”的體質,又少不了“痰濕”的現象,想要減肥,必須從補氣補腎開始。與此同時,還要在補氣的基礎上加祛痰濕的東西,增加身體的運化能力,排出過多的代謝物。
滯留在體內不能及時代謝出去的東西,是需要活力(能量)燃燒和推動的,中醫的“溫陽燥濕”之法,就是祛除體內痰濕的方法。
上床蘿卜下床姜,是陰陽平衡的醫學
中醫認為,思傷脾,而脾主運化。
人體在上床以后入睡之前,不能有思想負擔,所以可以配合吃點清涼順氣的東西,如心里美蘿卜、綠蘿卜、白蘿卜,以保持清爽,養人脾胃,幫助進入良好的睡眠。晚餐吃了有“祛污”作用的蘿卜,腸胃沒有負擔,保證了睡眠的安穩,蘿卜的纖維素還有益于第二天早上的排便,確實是好。
中醫還認為,生姜辛溫,具有促進血行、祛散寒邪的作用。
生姜富含揮發油、姜辣素,可加速血液循環,加強新陳代謝,促使消化,可調節男性前列腺。尤其是生姜中的姜辣素進入體內后,能產生一種抗氧化酶,有很強的對付氧自由基的本領,甚至比維生素E還要強得多。
由此看來,吃姜可以壯陽、抗衰老,并非虛言。
因此,起床時吃姜,是利用姜的生發之機,用姜再助一把力。于是自古以來中醫素有“男子不可百日無姜”之語。
中醫講究陰陽平衡與中和之道,上床蘿卜下床姜就是陰陽平衡的學問。
中醫強調的是法,而非具體的方子
為什么姜和蘿卜要在一天之內不同的時間進食呢?
這是由它們的性質決定的。姜,味辛辣,性溫,人在清晨之時,胃中之氣有待升發,吃點姜可以健脾溫胃,鼓舞陽氣升騰。到夜間人身之氣應該是陽氣收斂、陰氣外盛,這時吃姜就違犯生理規律。
凡事都不能過。比如,有些人不分季節,不分時辰吃姜,那就會有不好的后果。古代有句話,“夜不食姜,秋不食姜”,也是暗含天人合一的規律。中醫認為,夜是主合的,要關閉,天地之氣都關閉之時,人也要休息,要排毒養血,而姜是主散的,如果夜里吃姜,拼命地去發散,就會對人體造成損害。同樣,秋天也是主收斂的,跟夜一樣,主收、主合,這時候吃姜也是不符合養生規律的。
與生姜相反,蘿卜性涼,敗火清熱,下氣消食,勞累一天,吃點蘿卜,潤喉消食,清虛燥之熱,有利于休息。但是,睡覺前如果晚餐本就吃的是蔬菜,又是半飽狀態,就沒必要追加一個蘿卜。只有那種晚餐后覺得飽脹的人,蘿卜助消化的功效才顯得重要。
中醫所講的“胃不和則臥不安”本來沒錯,如果有的人是因為脾虛、心血不足以養心神而失眠,那吃蘿卜只會幫倒忙。
所以,“上床蘿卜下床姜”強調的是晚上睡覺前要保持胃腸的輕松,白天要注意防寒保溫,蘿卜和姜不過具代表性的東西而已。
“上床蘿卜下床姜”強調的是法,而不是具體的方子,只要能達到理法中提到的目的,方子是可以變化的,也可以因人而異。我們要在理解中醫治法的基礎上,活用中藥。
(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