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究竟什么是落后?
我總是自我感覺良好,腦袋里總會冒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念頭來安慰自己,總認為待在中等線之上。
"感覺自己就在平均水準以上"而實際上所有人都認為自己”高于平均水平“而這種現象稱之為”烏比岡湖效應“
(烏比岡湖效應,也稱沃博艮湖效應,意思是高估自己的實際水平。社會心理學借用這一詞,指有一種人總覺得什么都高出平均水平的心理傾向,即給自己的許多方面打分高于實際水平。用另一種通俗的說法,就是自我拉抬偏差。類似效應“杜寧克魯格”效應,即“越差越牛逼,越強越謙虛”牛逼的人他們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 無法認知他人真正的能力; 無法認知且正視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極端程度;那些能力更強者卻可能反過來低估自己的能力。)
我們并不能感知整個世界,而是通過自己的感知來判斷自己是否處于中等線之上,而支持這個想法的背景則是,在平常生活里因為接觸最多的就是中等線以下的人或事,而高于我的人或事我接觸的很少,這樣抽取出來的”樣本“就存在問題,也就產生了認知偏差,即產生最終的我在中等線以上的判斷,支持這個判斷的正是這個存在問題的”樣本“。
教育體制里”及格線“是60分,多出來的10分可以算做是一種”修正參數“,低于60分的60%人數都是落后的,這種”虛情假意“的”寬容“營造了一個虛假的世界,妨礙了大多數人”免疫的正常發育“,認為得了60分就已經走在了大多數人之上,明白過這個道理后才發現這個想法耽誤了我整個前半生!
參加工作后我知道了有”二八定律“這么個東東,即百分之二十的人掌握社會上百分之八十的財富,不成為百分之二十即是落后的群體。這是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在1897年研究英國人財富和收益模式時發現的。到了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這個數字又縮小了,成為1%之后就算落后,是贏家通吃的社會,剩下的只能喝湯度日,在次一點的湯都喝不到。
而發生這一切的條件則是互聯網聯通了我們每一個人,”我們每個人都已經可以盡量感知這個世界的全部“信息透明化程度越來越高,只有邁進1%才有效。
現在的人們認識到:原來那些成功的人真的知道很多別人不知道的想法和事情,所以他們才能掙大錢。這也促生了知識販賣的社群層出不窮,正式進入知識付費的時代。
當互聯網把所有人連在一起的時候,人們對知識的苛求異常強烈,而甚者已經深化到了恐懼的地步,害怕落后的恐懼。
那么成為1%可能也滿足不了不落后的局面。
過去40%之后是落后。
現在以為20%是落后。
現在實際上1%之后是落后。
將來可能千分之一、萬分之一都是落后。
在大數據的面前,萬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的人都是沒用的,萬分之一的人才能掌握主動賺取資源。
知道了即使成為1%也可能處在落后地位的信息后,產生焦慮也是自然而然的情況,恰當的焦慮則可以稱之為”危機感“,我們加強自己的韌性利用危機感前進,因為畢竟在前進的路上找到解決”危機感“帶來焦慮的方法或者成果。
兩個目標
不在為了生活而出賣自己的時間。
不在成為落后的80%中的一員,甚至是99%中的一員,爭取做到1%。
看完這篇文章真的是壓力山大,本以為別人60我70的標準已經很好了,但在這個人工智能的時代里,1%都可能是落后的局面,讓我很受傷,真想拿把鞭子鞭策自己再努力些,怎么也的先混進前10%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