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為止我都覺得用手機看書的體驗都不好,如果是學術類的書,我會在書上做很多記號或者注釋,畫圖形什么的;如果是小說,看到一個情節發現前面有伏筆我會翻過去看細節,這種情況肯定不會事先折起來的,都是憑記憶翻閱。以上兩種情況手機或者其他電子設備都無法滿足,所以我基本不會用手機來看書。
讀書類的產品高中的時候就已經挺有市場的了,主要是以門戶為入口的小說網站,起點,書旗這些,我不是用戶所以了解不多,反正都是看小說的,商業模式很簡單,就是流量帶來廣告費,那應該是讀書產品的1.0版。
京東閱讀2013年9月12日上線,當當讀書5.0版是2015年11月8日上線,估計第一版也是跟京東閱讀差不多時間上線的。當當跟京東都是免費電子書轉化收費電子書的模式,用的人不多,主要的競爭是亞馬遜及其kindle。這是讀書產品的2.0版。
手機讀書的潮流是微信讀書掀起來的,1.0版在2015年8月27日上線,首創了把社交關系加入到讀書產品中,而這背后的邏輯極其精妙,基于微信龐大的關系鏈,別人可以看到你讀書的時間,還有排行,讀后感,劃重點都呈現到好友圈,這他媽不就是一個裝逼利器嗎??!讀了什么,學到什么已經不重要了,微信讓讀書變成了一種社交形式,你好意思看什么哈利波特,鬼吹燈這些low逼書嗎,你會發現平時只會看八卦新聞,心靈雞湯成功學的朋友突然看起了三體,認知盈余,失控。只能佩服小龍哥真是把控人心的高手。
說回產品本身,每本書都有免費試讀的篇幅,超過后需要購買或者分享給好友來獲得,可通過閱讀時長的積累兌換書幣,也可以直接充值來買書。用戶群體就是上班族,使用場景基本是在地鐵或者拉屎。功能如下:
發現
第一頁展示上周讀書時間排第一的好友,再顯示自己的讀書時長,通過展示差距來激勵落后者閱讀,領先者的虛榮心也得到滿足。通過左右滑動來查看更多內容,接下來是熱門書籍推薦,追熱點是人的本性,熱點推薦的轉化往往是最高的,然后就展示好友在看的書,利用從眾心理也能轉化不少。
書架·書城
書架是我在讀的書,書可以從書城獲得。書城分為:專題推薦,榜單,熱門推薦,條件推薦和分類組成。模塊的擺放位置肯定是按照點擊率和轉化率來排的。足夠小顆粒度的專題已經被證明是內容運營的殺手锏了,無論是電商,還是資訊,最典型的就是即刻,看上去長尾但聚合度反而會非常的高。
想法
分為關注的人和精選想法,關注的人就是好友圈的奏章批示,基本就是『朕已閱』『好書!』『點評此書*****』和劃重點,因為做筆記的時候就會自動同步到這里,反正看書裝逼兩不誤嘛,但互動率非常的低,因為這種機械式的裝逼是沒有市場的!
精選想法的來源估計是在系統篩選一定篇幅和互動數后小編選取推薦的,基本上都有一定的互動。
還有可以脫離書本直接發想法,這類feed流基本沒有。
書本詳情
下方顯示精彩點評,通過小編篩選的評分+評價,好多劇透...千萬別看。互動很少,正經看書評的都會去豆瓣吧,但有書評就代表有人氣,有人氣就是促使你購買的強大驅動力。
內容頁
1,右下角兩個明顯的按鈕:看想法和寫想法。看想法呈現該章節其他人的想法,默認顯示精彩想法,也能看到好友想法,這讓我想起一種場景,就是學渣惡補的時候都會拿學霸的筆記來看,精彩想法就是學霸的筆記,但這種又沒有朱子注論語那樣的影響力,大量的聯想實際結合自我的所謂感想也只能成為社交中的談資,問題是很多劇透啊,怎么可以看啊。
寫想法就像課堂上老師點名回答問題,既然大家都在聽,那就要苦思冥想出個道理來,自我感覺良好的會覺得自己裝了一個好逼,也有很多寫完覺得吐不出什么象牙又刪掉,懊惱自己讀書不多。
2,私密閱讀
看什么書會設置私密閱讀呢?
3,查找
通過內容搜索,目錄,本章節的頁數調整這些功能來方便讀者找到自己想看到的內容,從產品的角度已經做的不錯了,但體驗肯定是比不上紙質書的。
微信讀書可能對國人讀書量的貢獻并不是很大,但確實在朋友圈中產生了不少讀書的話題和讀書的氣氛,沒有什么比環境的改變對人的影響更大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