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從一線城市回流到小城,眼看孩子要上學了,擔心小城的教育資源不佳,在考慮為了孩子讀書“再回流”,問我意見。我認真考慮了一下,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第一、學校教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教育百科中對學校教育的定義是:“學校教育是由專職人員和專門機構承擔的有目的、 有系統、有組織,有計劃地以影響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并最終使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達到預定目的的社會活動。”應該說這個定義相當籠統。竊以為,在中國,因為有統一的教育大綱的束縛,公立學校的教育內容大同小異,考慮學校教育的時候,重點要認清“學校”的本質。
學校作為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它不是孤立于社會而存在的,它是社會的一個有機體。學校里有老師、有同學、有教育設施和資源,有自己的文化生態。說到底,教育主要是人作用于人——老師指導學生,學生反饋于老師,學生之間相互影響;學校是社會之中的小社會。無疑,教育設施和資源也重要,但人的因素還是最大的。就這一點而言,不得不說,大城市因為其本身的吸引力,人才濟濟,人的基本素質就比較高、眼界也更開闊,學生和老師的綜合素質也比較好。學生在這里學習,身處優秀的人當中,耳濡目染的是比較先進的思想和文化,接觸到的是比較優秀的孩子,因此有利于其綜合素質的提高。當然,這是從整體上來說,具體學校還要具體分析。
與之相對,小城市在人才方面自然沒法跟大城市比,人的視野、思想面貌肯定相對偏弱,學校里的人文環境自然比不上大城市。但另一方面,小城市里也不是沒有好學校,有的學校教學理念還相當先進。所以,如果在小城市讀書的話,選一個頂尖的學校是有必要的。具體到選哪所學校,還是要看所在的城市中有哪些好學校,并對感興趣的學校進行橫向和縱向地比較,確認其教育是否確實優秀。如果所住小城真的沒有很好的學校,那么移居他地也不是不可以考慮的事情。古時有孟母三遷,現今為了孩子的成長,暫時的犧牲也是值得的。
第二、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關系。
如果小城市的學校教育不夠好,那么家庭教育可以彌補嗎?
首先,讓我們來看一下家庭教育這個概念。弄清楚基本概念是了解一個事物的基礎。家庭教育一般指由家長(其中首先是父母)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即家長有意識地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和家庭生活實踐,對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響的社會活動。著名心理專家郝濱曾說過:“家庭教育是人生整個教育的基礎和起點”。確實,家庭教育是對人的一生影響最深的一種教育,它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著一個人人生目標的實現。
孩子從一出生,就跟父母生活在一起,上學后雖然多了老師和同學,但父母的影響依然是最直接的。因此,父母的影響力無疑是最大和最深遠的。我覺得上面的定義中,需要注意的一個詞是“家庭生活實踐”,即各種家庭活動以及家庭際遇等,都會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
比方說,一個經濟寬裕的家庭,每年寒暑假暑假都會帶孩子出國旅游,而且不是跟團的泛泛游,是待上一個月左右的深度游,讓孩子參與當地人的各種活動,與當地孩子一起學習玩耍,以此深刻感受他們不同的文化風俗。如此幾年、十幾年下來,這個孩子,無論他就讀的學校是什么樣的,他都很可能會擁有不同于其他人的氣質。因為體驗定義人生,體驗還能塑造一個人的氣質。
但反過來說,家庭經濟狀況不佳,也不見得是壞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而當家是需要本事的。從小要動腦筋做家務、做兼職、謀生計,從這些活動中獲得的生存能力和洞悉人情世態的能力,可能超過那些花拳繡腿的才藝。
上述這兩種相反的家庭狀況(教育),其實提醒我們,如果有可能,盡量給孩子精英教育,使他擁有廣闊的視野,同時要對他進行吃苦教育,培養他強大的生存能力,即培養一個視域、生活域都非常廣泛的人,他有人上人的視野,又有吃得苦中苦的精神,這樣的人才是真正出類拔萃的。
總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怎么強調都不為過。但回到我們討論的話題上:如若學校教育不夠理想,家庭教育可以彌補嗎?答案是,很難彌補。
因為學校教育是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系統化的教育,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學習系統化的知識。試問如果這種教育不理想,有多少父母有時間、有精力、有能力每天每天地去輔導孩子?真的很難!尤其是到了學業開始深入的中學階段。所以,無論在大城市還是小城市讀書,選一個好學校真的挺重要的。
另外,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像以前李嘉誠那種沒學歷也能大富大貴的個案只會越來越少了。在社會發展以科技為動能的情況下,缺乏良好的學校教育和專業知識肯定是吃虧的。
假使因條件所限,你的孩子只能在小城讀書,那么你改怎么做呢?主要有三點吧:首先,你要盡量在可能的范圍內選一個好學校;其二,做好課后花不少時間輔導孩子的心理準備;其三,為家庭教育多費點心思,讓家庭教育盡可能多地彌補學校教育的缺憾。
第三,大城市的資源和壓力是硬幣的兩面,父母能否承擔大城市的生活壓力?
凡事有利必有弊,大城市也不例外。人們涌向大城市,是因為大城市有更多、更好的市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生活配套設施、醫療教育資源、就業創業機會等等。比如有更多更好的圖書館、博物館、畫廊、影院、購物中心;有更多、更精彩的文化活動;有更多結識牛人的機會,等等。這里的生活充滿活力、豐富多彩;這里的人們心態開放,不拘一格。此外,國家還有一些特定的向某些城市戶籍人口傾斜的優惠政策,其他人享受不到。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大城市的資源優勢是非常明顯的。
但“長安居,大不易”,在大城市生活的壓力也是非常大的。首先是房價,大多數老百姓買一線城市的房子都會覺得吃力。什么?你說租售同權?可是租房也很貴啊,君不見前段時間萬科在北京某小區的公寓出租,要一次性付清十年的租金,總計200萬左右,快趕上買房的首付了!其二,如果沒有北京戶籍,高額的借讀費也會讓大多數中產階級頭痛。再次,大城市里快節奏的生活、擁擠的交通、人們的冷漠,等等,都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活的幸福感。所以,需要認真考慮的一個問題是,為了孩子受教育,大人遭遇種種壓力,值嗎?如果大人生活不幸福,會不會影響孩子?到底哪頭輕哪頭重?
我覺得答案因人而異吧。假使有的人到大城市后能夠輕松地找到工作,而且薪水還不低,那么讓小孩去大城市讀書還是好的。如果大人到大城市后都“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還是暫時斷了這個念想吧。大人是家里的頂梁柱,頂梁柱難以自保的話,讓孩子如何活得周全?靠孩子自己賺學費嗎?
最后,還需酌情考慮的一點就是,將來你想讓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在哪里生活?你想讓他做個簡單快樂的人,還是成功優秀的人?你能在心里想象孩子未來的樣子嗎?當然,基本上所有父母都希望自家的孩子成長為卓越的、有出息的人,如此想來,想讓孩子將來生活在大城市(或國際大都市)里的父母應該占絕大多數,尤其在中國目前鄉村仍然落后很多的情況下。
既然如此,那么從你這輩就努力吧,一旦能力、條件達標,你完全可以去一線城市打拼。如此這般,將來孩子要走的路會省力很多;如果他是一個好孩子,將來他一定會感激你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