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屌絲”這個詞,自從2012年作為網絡用語流行開來之后,至今還沒有衰退的跡象。這個詞現在已經男女通用,有“男屌絲”、“女屌絲”,但“屌”這個詞本來指的是男性生殖器,用慣了之后,大家竟不覺得別扭,流行娛樂文化成功肆虐了大眾,以至于本來粗俗的語言脫離了最本真的意義,僅有其衍生意義。
“屌絲”究竟指的是什么?它的定義是什么?現在大多數人是在物質層面上使用這個詞,最直接表述就是將一個窮人形容為屌絲,現在人人口中都可以操著“屌絲”一詞,或鄙視別人,或用于自嘲。但“屌絲”一詞的含義顯然不局限于物質上,我見過少數物質貧窮卻算不上屌絲的人,我的感覺中,他們有一股精神氣,這種氣質斷不可能是屌絲擁有的,那么這么說來,我自己在內心也對屌絲一詞有著屬于自己的定義,但我卻不能給出明確的定義。于是,我借助了百度百科,并查閱了相關新聞和論述。
百度百科是這樣解釋的(盡管也是網友自己編輯的):
由于其涵蓋人物屬性泛寬較廣因此衍生義為:
1.喻不方便明言或不合適直言的隱語,多用于熟人之間互侃或者互貶。
2.喻自嘲:謂就其人因客觀的自身條件及背景使得理想和信念成為泡影而形成思想上的忿恨和無奈,悲苦的狀態導致其用自嘲來當作是寬慰自己的靈藥。也常指平庸的碌碌無為的或者性格獨特猥瑣的人。
3.還有一部分人用屌絲一詞自嘲來活躍氣氛,屌絲一詞傳用至今已無特定人群的界限,多用于朋友,熟人之間的戲侃。屌絲(或寫作“吊絲”)可以說是由罵人話“屌死”、“吊死”、“叼死”是粵語“粗口”即“臟話”演變而來。
其中,第一點和第二點比較符合我自己對屌絲的定義。
也就是說,屌絲最重要的特質其實是精神上的,而不是物質上的。只不過身處這個時代,精神豐盈之人本就稀少,物質相對困頓之人也多,尤其是社會底層人士、剛畢業的大學生,兩者交集所占的人數確實不低,屌絲一詞才得以風行。當然,這背后確實反應了社會的一種亞文化,因上升空間狹窄,看不到前途,內心的憤懣和怨恨之情與日俱增,這一群體基數龐大,儼然是新生時代的無產階級。
屌絲這一群體的最大精神特質就是自嘲。自嘲從心理學上來說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先通過自我矮化的方式,將自己貶低,免得對方回擊自己。當我們自稱屌絲之時,感覺搶占了道德制高點,堵住了對方的進一步追問,他們有著“我是屌絲我光榮”無奈下的認同感,雖不屬于某一特定群體,但卻是實實在在的“解構式共同體”。
之所以稱他們是“解構式”共同體,是因為現實的與理想的差距挫敗了他們的人生,這種不滿已經轉移到自身,體現為喜歡嘲笑自己、寬慰自己,帶著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活在世上。解構是他們最拿手的好活,他們喜好消解一切嚴肅價值,美好的價值之鏈在他們身上斷裂,虛無吞噬著他們的靈魂。他們選擇“我不相信”,但卻與北島當年的吶喊完全背道而馳,北島的“我不相信”是刺破謊言的堅持,屌絲的“我不相信”確實謊言下的犬儒與無奈,雙方都在消解價值,前者消解虛無,后者擁抱虛無。冷漠成為常態,物質成為標桿,我親耳聽到一些人說,“善良能當飯吃嗎?錢是最重要的”、“XX有毛用,錢才重要”、“為了XX,走點關系算什么?”
當價值出現虛無與斷裂,能擁抱的只有最實在的物質,故屌絲最在意的是物質,衡量人的標尺也是物質,我想這就是屌絲氣質。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他們充當了政治環境的犧牲品而不自知,或許認識到了現實真實的殘酷,但又能如何?沒錯,這一拷問在后極權主義政治環境下,竟有點像毫無意義的問題,犬儒中所能做的也只能回到私人領域,去體驗“娛樂至死”的味道,現實的公共議題無人問津,明星們的一點隱私引得大眾狂歡,我認為這同樣屬于屌絲氣質。是呀,又能如何呢?娛樂消解嚴肅,虛無消解價值,一切隨著屌絲狂歡而沉淪。
屌絲們的“集體焦慮”在狂歡與無序中釋放,掩蓋了現實打擊下的失意,可終究要回到現實,又開始厭惡“高尚”、厭惡美好價值,不斷沉淪,進入了閉環邏輯,屌絲,拿什么拯救你呢?也許,屌絲最缺的就是行動吧,唯此能拯救屌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