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有兩個大的類別:原生情緒和派生情緒。
原生情緒是最自然的情緒,也是一件事發生后,無需思考,只經過本能表露出來的情緒。
比如失去時的悲傷痛苦;得到時的開心快樂;危險來臨時的焦慮和恐懼等等。
這些情緒的出現,對外界沒有多大影響,相反,對自身影響很大。
幼兒時期,每個人都用原生情緒來表達內心的愉悅、痛苦、恐懼。
隨著我們的成長,哭被定義成懦弱(男孩尤其容易受到這樣的批判),恐懼被說成膽小等等。
于是,為了防止原生情緒在發泄時遭到批判,引起更多不良感受,派生情緒就成了成年人的普遍表達方式。
在情緒管控中,“憤怒”是被大家口誅筆伐的重要對象。
然而,憤怒并不是原生情緒,而是為了防止恐懼出現的派生情緒。
當一個人憤怒時,他討伐別人的聲音往往很大,看起來底氣十足,實際上,他只是在掩蓋內心的恐懼。
因為一個真正無懼的人,是不需要通過攻擊他人,提高音量來顯示自身強大的。
在不良情緒的表達上,恃強凌弱是最普遍的方式。
這個方式有錯嗎?當然有。
只要你稍稍具備一些思考能力,就知道這是不對的。
可不對又怎樣,單憑一人之力,如何改變這種現狀?
事實上,單一個體想要改變社會現狀,本就是空談。別說一個生活在底層的人無法做到,就是一個生活在金字塔最頂端的人,也無法做到。
因為每個人有能力改變的,只有自己。
當一個人無力或無法改變自己時,才會妄想改變社會,繼而期待著社會給予自己想要的利益。
情緒當然需要發泄,可需要發泄的不是派生情緒,而是原生情緒。
只要原生情緒不被解決,派生情緒就會源源不斷地出現,那么貓踢效應也就無法終止。
在成年人的世界中,很多涉及情緒管理的方法,一直在強調理性思考的作用。
然而,情緒是不會因為你的控制就自動消失的,理智上的刻意忽略,實際上等同于自我壓抑。
憤怒表現得越多,內心的恐懼就被壓抑得越厲害。
當恐懼被壓抑到一定程度,自己就沒辦法再去面對了,于是,外界一句簡單的話,就能刺痛這根神經,繼而導致情緒失控。
有壓抑,就有反抗,壓抑得越厲害,反抗的情緒越高漲。
所以,情緒的調節,靠的不是轉移注意力,強迫自己理智對待,而是要找到憤怒背后的恐懼,通過感受、接納、釋放來完成情緒發泄。
談判專家和心理咨詢師在問詢對象的情緒處理上,頗有些相似之處,他們都是先詢問對方的感受。
比如,詢問對方是不是很難過很生氣?哪里感到不舒服?對哪些問題感到擔憂、害怕等等。
通過對方對自身情緒詳細的描述,將問題從激動和憤怒,引到內心情緒表達受阻的地方,再想辦法化解。
當對方完整地描述以后,他們往往會說:“我能充分體驗到你此刻的感受。”
通過共情,他們讓對方感受到,即便自己表現出恐懼,也沒有人會指責和嘲笑,不論這些情緒是什么,負責傾聽的人都可以接納,于是,原生情緒就這樣被化解了。
很多人都說要遠離負面情緒爆棚的人,可如果這個人就是身邊最親的人,又該如何遠離呢?一次兩次你能躲過去,但你不可能次次躲得過。
只要TA還無法面對內心受阻的原生情緒,你就逃不掉被憤怒波及的現狀。
與其回避,讓TA陷入“壓抑→暴怒→再壓抑”的死循環里,不如用“描述→傾聽→歸因→改變”的方式,不帶批判地去傾聽TA的真實感受,了解TA內心深處的脆弱,繼而幫TA化解,尋求改變。
原生情緒需要的是表達,只有表達出來,才能釋放和發泄,而派生情緒,需要的是覺察。
在日常生活中,每當我們產生強烈的不滿,感到憤怒時,都需要去覺察憤怒背后的焦慮和恐懼。
通過細致地描述,找到癥結,再逐一化解。
如此,才能改變內心壓抑,受困于情緒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