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大家快速學習漢語音韻, 面向初學者和零基礎, 把最基本的內容濃縮了一下, 全文不長, 預計二十分鐘左右, 就可以對漢語音韻有一個基本了解, 愿意嘗試的還可以開始使用這個體系學習古漢語和方言. 為求簡略, 本文不講理論和推導過程, 全是干貨. 也可將本文作為對照表收藏打印, 以備查閱. 以下用漢語拼音注音, 只把普通話中沒有的一些概念簡單說明一下. 同時配有助記口訣, 對需要記憶漢語韻部的各界人士應該也會有些幫助.
周秦時代的漢語韻部如下:
歌a 臺ai 寒an 唐ang 談am 曷at 鐸ak 盍ap
脂e 微ei 痕en 登eng 沒et 德ek
之e 齊i 欣in 青ing 侵im 迄it 錫ik 緝ip
豪o 東ong 沃ok
模u 冬ueng 屋uk
侯ou
之為輕聲e, 也就是普通話'著 的 么 了 呢'等輕聲的韻母, 也包括兒化音er. 東ong口大, 冬ueng口小, 類似普通話中的'翁甕'. 豪侯同理, 一個是大口o, 一個是小口o, 普通話分別為ao, ou. 以p t k結尾的是入聲, 讀音短促. 普通話中沒有入聲和m結尾的音. 臺原為'咍', 欣原為'殷', 為簡化書寫記憶改為同韻的簡單字.
去掉入聲和m尾如下:
歌a 臺ai 寒an 唐ang
脂e 微ei 痕en 登eng
之e 齊i 欣in 青ing
豪o 東ong
模u 冬ung
侯ou
合并脂之和冬三個現代同音的韻, 正好十四個. 可以借用十四韻的記憶口訣: 中華詩國開新歲,又譜江濤寫玉篇。
與現代漢語十三轍對應如下(漢語拼音在下面, 不關心韻轍的可以跳過十三轍和十八韻):
發花 懷來 言前 江陽
乜斜 灰堆 人辰 中東
梭波 衣七 (人辰) (中東)
遙條 (中東)
姑蘇 (中東)
由求
十三轍為曲藝押韻所用, 把en, in 合為'人辰'轍, eng ing ong ueng 合為'中東' 轍. 兒化音另分小轍, 如'小言前兒轍', '小人辰兒轍'. 助記口訣為: 春夏秋冬,南來北往,各處皆報喜. 每個字的韻母代表一轍.
與中華新韻十八韻對應如下:
麻 開 寒 唐
皆 微 痕 庚
波歌 支齊兒 (痕) (庚)
模魚 東
豪 東
侯
十八韻中的魚兒都歸入十三轍的衣七, 上面的排法是為了方便對齊. 助記歌訣: 春夏秋冬, 魚兒乘波時, 南來北往,各處皆報喜. 或直白版: 春夏秋冬, 魚兒成鍋吃, 南來北往,各處皆報喜. 前后與十三轍相同, 中間五個韻是多出來的.
與漢語拼音對應如下:
a,ia,ua / ai,uai / an,ian,uan,üan / ang,iang,uang
ie,üe / ei,uei / en,uen,ün / eng /
e,o,uo / i,er / in / ing
ao,iao / ong,iong /
u,ü / ueng
ou,iou
周秦或更早時期的漢語聲母推測如下:
b p m r d t n l g k h s
助記口訣: 本平 通達 過開, 母難 如流 和順. 聯想記憶法: 平實本分, 事理通達, 開心過日子. 母難子孝, 從善如流, 和順美滿家. 和順也可以換成和善.
與普通話聲母對照關系大致如下:
b p m d t n l g k h s r
b,f / p,f / m / d,z,zh / t,c,ch / n / l / g,j,(z) / k,q,(c) / h,x,(s) / s,(sh, x) / r,n
古漢語聲母的資料較少, 目前的結論只是大致推測. 古漢語沒有f, 是從bp分化而來. 從'否赴負肥'等字的聲旁就可以看出來. 至于是b還是p, 由于古漢語有濁音, 后來在普通話中消失分化了, 因此不容易區分, 可以按聲旁來讀. 普通話中的zh,ch,sh來源于z,c,s的卷舌, 更早期多數則是t d, 如'中東'古代字音相同, 字形相近. 普通話中的j q x有兩種來源, 一種來自g k h, 一種來自z c s, 可以根據漢字聲旁或多音字近似判斷. 如'江'來自gong, '絕'來自se, 居來自gu, '句勾'古代字形相近, 可知古代都gu. '見看'字形字義都相關, 古代為gan. 普通話里r開頭的音, 多數古代以n開頭, 如'人日', 從'如仍'等字的聲旁有可以看出來.
古代的以y, w, m(n), h等開頭的音, 還有零聲母字(直接以韻母開頭如'安愛'), 發音相近, 容易混淆, 如我古代最早讀ma, 之后變為mo, 像古人自稱時會用'李某'或'張某人', 在普通話里變為我, 但在方言里有'瓦', '額'等多種發音. 又如按, 有些方言讀如難或恁, 也又讀摁的, 零聲母字由于只有原音, 又多是口語常用字, 其演化往往形態各異, 甚至將來演化成什么樣都不好說. 選擇一種相近的口語音就可以了. 畢竟古代的方言也不比現代少或更簡單. 細究的話是無法窮盡的, 但對應關系是基本穩定的. 我們不是專業人士, 了解大概即可.
了解一些基本的對應關系后我們就可以推測古漢語的發音了. 凡是古代有的音就是基本音, 古代沒有的音是從基本音發展而來, 會添加一些附加成分作為裝飾, 其音色就會有差別. 如'中'古代讀dong, 之后舌位向中部移動, 變為zong, 之后在普通話里又成了卷舌的中. 而歌古代是大口的a, 表示張大嘴唱歌的意思, 后來開口變小, 舌位后移, 成為了普通話里的歌. 以'可合我加多禾也果'等作為聲旁的字和'歌'屬于同一韻部, 也經歷了同樣的變化. 也就是說, 普通話里'e,o,uo'等韻母的字(十三轍中的梭波), 聲旁和'可合'等有關系的, 古代很可能讀大口音a. 古代發音簡單, 裝飾音少, 基本都是聲母韻母直接相拼的簡單音節, 因此發音時可以去掉普通話音節中間的i u ü等介音.
漢語的歷史目前保守估計是四千年, 越早的資料越少, 不能亂猜. 對于一般人, 我們也不是為了和古人口語對話, 只是為了了解漢語體系, 幫助其他語言的學習. 我覺得可以把漢語以秦始皇或兩漢為界, 分成兩期. 前期沒有聲調和介音.
秦漢以后, 聲調開始形成, 介音開始分化. 至現在普通話固定為三個介音. 所以讀古文時要看一下年代.
比如, 我們嘗試推導一下'中華人民共和國'七個字的古代發音. 聲母zh來自d, ong和古音類似, 則中讀dong, 華去掉u, 讀ha, 人古代讀nin, '民共'和現代讀音接近, 和讀大口ha, 國讀go. 讀起來像'東花您民公哈瓜'這樣的聲音. 可以聽一下1949年的錄音驗證一下.
毛澤東開國大典講話原聲音效素材_高清_wav - 音效庫 - 愛給網 (aigei.com)
和錄音比起來, 其他字都還差不多, '和'字差別有點大, 更像現在和字的讀音. 歌韻的演變發生的比較早, 所以在大多數方言里已經找不到痕跡了, 漢語在歷史的不同時代, 發音也是有一些區別的, 大體來說, 如果讀漢朝之前的古文, 可以按更古老的歌a音來讀, 漢朝之后可以讀歌e. 同時漢朝之后也發展出了更多的介音, 可以根據時代稍微調整一下發音. 上面錄音中如果繼續往后聽的話, 還可以聽到那個古音的我讀wa.
同時還可以聽一下各地方言, 檢驗一下學習成果, 也感受一下各地語音的變化, 和古漢語之間的對應關系.
中國到底有多少方言?一口氣聽完“漢語所有方言大區” [官話,晉語,吳語,徽語,湘語,贛語,客家話,粵語,平話,閩語]_嗶哩嗶哩_bilibili
每種方言基本是最開始的時候聽不懂, 等聽懂幾句, 找到對應關系之后, 就開始能聽懂一些了. 當然, 我們只是剛剛接觸一點皮毛, 要想真正聽懂, 還需要更多學習和大量練習. 比如視頻中間十二分33秒開始那位姑娘, 各種方言自如切換, 絲毫不亂, 這說明語言學是一門科學, 也是一項實用技能, 通過基礎理論學習和多聽多練, 是可以達到快速學習各種方言和外語的效果的. 希望大家都能夠通過語言學的知識早日實現語言自由.
漢語音韻學有許多派別, 各家理論不盡相同, 本文介紹最簡單的一種, 為引起大家的興趣快速入門所作, 并不是嚴格的學術概念. 如果想深入學習, 請繼續參考相關教材.
為方便大家查找對照學習, 將可能用到的常用表格整理放到另外一篇文章. 后期會逐步添加切韻韻目等對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