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一開始
我覺得這里是我最好的平臺
明明剛起初
我認為你是我最得力的助手
為什么……
我們卻走到了這一步?
“其實我覺得這個人有些不知足,一個才工作三年的,就想做負責人,公司怎么可能,讓一個沒有負責人經驗的人來帶項目呢?”
前段時間,我幫一個公司面試一位景觀設計師。其實我蠻看好她的。工作三年,方案到施工圖都會,軟件手繪都不錯,挺適合一個初創團隊招來一起共成長的。然而自己手賤,微信問了這個美女現單位的負責人。結果得到了上述評價。
事實上,這位美女跟我說的離職原因是:在現公司沒有職業發展。
這就巧了,一個挺有能力的設計師,最后在公司無立足之地。而公司也覺得這個人不堪重任,區區工作幾年,就想如何如何。最后不得不勞燕分飛。
我挺感慨。為什么我們很多人和自己的公司,走到最后都是兩看相厭?想想自己這段時間的職場心路,不得不說,其實原因挺簡單。
1. 不懂得換位思考
很久以前,我作為一個剛工作的小丫頭的時候,學會了一個陋習:下班不關電腦。
因為大家都跟我說,電腦配置高,不關也沒事。而且你讓屏幕亮著,領導會覺得你一直在的。
想想也是,我就保持了這個陋習很久。
最近自己幫忙操心一些團隊的建設,也遇到了類似的事情。說實話,我不覺得這個員工一直在工作,我只覺得他在耗我的電費,假裝自己在辦公室,甚至即使他真的是去上了個廁所,我都覺得他溜號了。這種時候,我只想把成本單狠狠的拍他臉上!這個公司的蛀蟲!今年不降你工資,降誰的。
很多時候,我們都覺得自己干的跟牛一樣,拿的錢還不能糊口。但其實,更多時候,領導卻覺得大家效率低的要命,還嗷嗷的要加薪。
這種循環,必然相互看不順眼。有的管理者,看待行業站的高,對待團隊,也希望每個人跟自己一樣看重團隊效果和未來發展,結果可想而知。把這個公司當事業的只有你,不是我們。
有的員工,看的就是公司的平臺和薪水,誰管你未來要做到多少強,給錢高的我就去。誰跟你聊情懷聊未來,鬼知道你明年破產不破產。
你不能說他們誰對誰錯,只能說他們都太在乎自己的觀點。不去想想對方的出發點,兩看相厭是必然。
2. ?追求完美
你追求的不是完美的公司,而是讓你自己看起來完美的公司。
“我們公司連個茶水間都沒有。冬天洗手間的水都是涼的!”
“我們公司過年過節一分錢都不發,連個祝福郵件都沒有!”
“我們公司年會都不開,就知道逼著我們加班!”
……
真想離開這個糟心的公司!
“他加個班就在那傳播負能量,到處說公司壞話!”
“別以為我不知道在百度說公司壞話的都是誰!”
“效率這么低,還想年底加薪!”
……
都TM給我滾蛋!
最后,你也沒離職,他也沒炒誰的魷魚。
我們都知道,沒有公司是完美的。同理,沒有員工是完美的。
我們希望自己的公司在高檔寫字樓,一年四季如春,福利待遇爆棚,每天早九晚五,同事和睦相處。
我們希望自己的員工熱情積極,認真努力,效率飛速,不求回報。
但哪有這樣的公司,這樣的員工?一味把自己的無理欲望強加給本來很正常的雇傭關系,當然兩看相厭。
3. 互相比較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啊……
小時候的我們,總被耳提面命“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長大后,我們總能看到“別人口袋里的工資”、“別人公司里的員工”。
當我們看到別的公司員工年薪比自己高1.2/1.3倍的時候,總是覺得人家多好多好,人家福利如何如何,但是我們從不會去想想,那家公司是不是加班到死,是不是真的各項指標都比自己的現公司要好。
當我們坐下來討論公司發展的時候,聽到某人說自己公司員工如何如何給力,如何如何不求回報的時候,我們真想把這人挖來。但你就這么確定他比你現在的所有員工都優秀?
你只是自己YY,人家的東西都是好的罷了。即使真的歸了你,這么追求完美的你,肯定會抓住他的一個小毛病,而心生厭惡。
我一直都覺得,一個團隊或者公司的成長,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尤其是意識達到共識。
如果彼此比較、彼此糾結、彼此只在乎自己,那么活該你覺得自己沒有得力助手,活該你覺得自己一直在給人打工。
番外:
最后送給大家新近體會頗深的一句話:
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
-by Past President of American
John Kennedy
如果翻譯成職場語言的話,那就是:
不要總問公司可以給你什么,你需要多看看自己可以給公司什么。
同樣的,
不要總問員工可以為公司做什么,你需要多看看公司可以為員工做什么。
愿我們彼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