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生活中潛規則幾乎無處不在。比如,家里人生了病要做手術,很多人會想到給醫生塞紅包;在學校里為了能讓自己的孩子得到重視,很多父母會請老師吃飯甚至直接塞錢;演員為了得到出演的機會,不惜用身體交易;在官場上的各種行賄受賄等等。
很多人一說到這些現象都恨不得罵娘,不是指責這些人道德敗壞,就是搖頭感嘆世風日下。社會輿論也是對這些現象猛烈抨擊的。我們也不缺乏各種道德說教。但是,這樣的現象好像并沒有變少。
那么什么情況下會產生潛規則呢?我認為大致有兩種情況。
? ? ? ? ? ? ? ? ? ? ? ? ? ? ? ? ?1
當一個職業是所謂的極端斯坦的時候,潛規則比較容易產生。極端斯坦是首先由納西姆·塔勒布提出的。與之對應的還有平均斯坦。在平均斯坦中,任何個例對整體都是微不足道的。而在極端斯坦中,個體可能會對整體產生不成比例的影響。比如一個房間里有十個人,隨后又進入一個世界上最胖的人,這時房間里面的平均體重比不會有巨大的提升;但是如果世界首富進入這個房間,房間里面的平均財富就回發生成千上萬倍的變化。前者是平均斯坦,后者是極端斯坦。
如果我們把行業做一分類的話就會發現,醫生、教師、按摩師、服務員等職業就屬于平均斯坦;而演員,作家,投資者等職業就屬于極端斯坦。拿演員來說,一個一線演員一天賺的錢可能相當于大多數不知名演員十年甚至一輩子賺的錢,但他們可能同樣努力。所以這時候機遇就是極其重要的。機遇顯然是有限的,但機遇一旦帶來改變,這改變一定是不成比例的。所以這時候就一定會有人愿意在正常的機制外額外付出更多,以增加自己獲得機遇的概率。
? ? ? ? ? ? ? ? ? ? ? ? ? ? ? ? ?2
當兩個群體中,一方有需求,另一方有供給,同時供需極度不平衡時也會有嚴重的潛規則。
就拿家長給老師送禮來說吧。老師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對每個孩子都能做到平等的照顧,然而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得到最多的關注。這時候老師的注意力就成了及其稀缺的資源。在經濟學中,商品的價格是供求關系決定的,老師的注意力資源供不應求,價格自然會升高來使需求降低從而使供需達到平衡。但是每個孩子的上學交的學費是相同的,不能隨便改變的。這時候老師的注意力上漲的價格就會通過別的方式表現出來,這些方式往往就表現為家長不同形式的送禮。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當我們處于相同的情況下,我們或許也會淪陷。就拿治病來說,當我們的親人得了重病,我們能保證不去給醫生好處以換來他全力的救治嗎?(哪怕只是心理作用)
所以,潛規則之所以一直存在,是因為它是符合我們的人性的。在經濟學中,我們都是經濟人。經紀人有兩個特點:理性和自利。事實上,我們在做每件事的時候都會思考衡量然后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選擇,亞當·斯密曾說:“我們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飲料,不是出于屠戶、釀酒師或烙面師的恩惠,而是出于他們的自利的打算。”可見在面對這種自利的打算時,道德說教的作用有時候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