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我們說到庖丁有一把神奇的刀,那么這把刀神奇在哪里呢?水滸中有個楊志賣刀的故事,說的是楊志有一把祖傳寶刀,而這把刀有三樣好處,即砍銅剁鐵、吹毛斷發、殺人不見血。可以說這把刀絕對算得上刀中上品了,但是遇上庖丁的解牛刀也只能甘拜下風。為什么這么說呢?
只因解牛刀早已擺脫了凡俗的地步,進入了仙佛之境——永不磨損。要知道普通的刀一個月就壽終正寢了,只因他們每一次的劈砍都與骨頭做了最佳伴侶,刀中上品一年換一次,因它們與筋肉如膠似漆,但解牛刀自入庖丁之手至今,悄然間已經經歷了十九遍春秋,期間宰殺的牛沒有一萬,也有八千。
但刀口卻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鋒利。為什么呢?這還要看庖丁是如何殺牛的:殺牛時他依照牛身自然的生理結構,劈擊肌肉與骨骼間大的縫隙。一切順著牛體的天然結構去解剖,巧妙進入骨節間的大空隙,從不接觸經絡聚集的部位和骨肉緊密連接的地方,自然便擺脫了那些大骨頭的困擾。
牛的骨節乃至各個組合部位間有縫隙存在,而刀刃卻薄的沒有厚度,用沒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縫隙的骨節,這樣旋轉游動刀刃就有了回旋的余地。當他提刀環立,環顧四周,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的樣子不正是仙佛之境嗎?但即使是進入仙佛之境的庖丁宰牛時,每碰到筋骨交錯的地方,依然小心謹慎,手腳緩慢。
這時侯刀身微微一動,整只牛便嘩啦啦解體了。毫無疑問,這就是練就仙佛之刀的秘密:造就仙佛之刀的關鍵就在于那個使用仙佛之刀的人。刀再好終究只是外物,是外物就免不了終有一日會離你而去,但是人的心體卻是難以擺脫的印記,這天下第一刀便是人本身。
遵循天理,順其自然,避重就輕,留有余地,處于虛與實的邊界,游走于善與惡的彼岸,永不磨損,方為養生。一旦進入了外物編制的執著之網,也就迷失了雙眼。。。
傳說乾隆下江南時曾到過一個古寺和禪師談論禪機。乾隆面對長江上行駛的船只問老和尚:你看著江面上的船,來來往往,絡繹不絕,到底有幾艘呢?老和尚回答:兩艘。乾隆大驚,問曰:為何?老和尚不慌不忙疊出兩個指頭:這些船看似來來往往、熙熙攘攘,無非為名來,為利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