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吃完晚飯我便一個人走到江邊,看看這個小城的江上夜景。入夜的小城景色挺美,江邊散步的,跳廣場舞的,鍛煉的,非常熱鬧。
走了一會,便到朋友的茶莊里坐坐,她給我泡了一杯水果茶。我們就這樣在安靜的氛圍里,說說話,看看書,讓時光慢流。
很多時候我們都不知道下班后該干嘛,要么躺在沙發上追電視劇、刷屏或者喝酒應酬,把自己搞得醉醺醺的。那么如何利用下班時間提升自己,拉開自己與別人的距離呢?我想說的是,八小時之外,愛夢想做自己。
由于所學專業或者工作條件限制,很多人沒能在自己的興趣愛好上發展成為一生的職業。甚至有的人,非常厭倦自己的工作,但是迫不得已做下去,為了生存。那么,這樣的你就應該在八小時培養一個興趣愛好來填補上班帶來的空虛無聊了。
我一個朋友,在公安局上班的,平日里工作非常忙,經常是有任務隨叫隨到的。但是他利用下班時間培養了自己的一項愛好——小學生作文培訓。每天晚上,沒有任務就拿起書本看書學習,自己練習講課,教其他人講課。講課水平慢慢提升,這個業余愛好為他帶來了不少財富。從剛開始的幾個學生到后來發展到100多個,自己上不來,又招聘了其他老師。真正能夠利用自己的業余時間既富了腦袋也富了口袋。
我一個同行,在宣傳部上班的,平時上班做網站維護。但是下班之后,他非常喜歡攝影,做創意設計還有畫畫。和朋友合伙利用下班時間給企業做產品外包裝設計,做本地特產形象設計,加入攝影協會,周末就和一幫驢友去登山拍照,硬是把生活過得比別人華麗充盈。
這就是最近非常火的“斜杠青年”。 “斜桿”一詞來源于英文“Slash”, 這個概念出自2007年《紐約時報》專欄作家Marci Alboher寫的一本書《One Person / multiplecareers》。她在書中提到說,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滿足“專一職業”這種無聊的生活方式,而是開始選擇一種能夠擁有多重職業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這些人在自我介紹中會用斜杠來區分不同職業,例如,萊尼·普拉特(Lenny Platt),律師/演員/制片人,于是,“斜桿(Slash)”便成為了他們的代名詞。
現在,“斜桿青年”已經越來越多的涌現出來,比如李笑來老師(GRE名師/暢銷書作者/互聯網玩家/比特幣首富/社群經濟大神),新精英創始人古典(創業者/生涯規劃師/講師/暢銷書作者),比如國民老公王思聰(投資人/企業家/游戲玩家/網紅)…
那么如何才能成為一名“斜桿青年”呢?
第一、先要做好一個領域。
正所謂商而優則仕,唱而優則演,第二領域的開辟的前提,是現有第一領域做得足夠出色。這樣才能保證有足夠的時間、金錢和精力,去拓寬視野、學習知識、練習技能。
另外,在一個領域做得越精深,會收獲越多的技能和才干,將更容易遷移到新領域。比如,現在新精英生涯旗下的生涯規劃師們,有許多資深的人力資源從業者,還有許多團隊管理者。他們原本就在各自的領域做得非常出色,他們對于職場的理解和經驗,就可以直接應用到其生涯規劃師的領域中發揮作用,兩者相輔相成。
第二,用現有資源突破行業壁壘
每個人的時間精力有限,如果每個領域都來一遍從0到1,有點兒不現實。一方面,我們可以用同一個能力叩開不同領域的大門,例如,如果你文字功底很好,那么可以做作家/編輯/編劇/自媒體等等各種選擇;另一方面,我們可以把不同的價值提供給同一批人,如果你在電影評論圈小有名氣,那么他們也不介意你順便討論一下音樂或者電視劇吧。
第三、做想做的事,而不是賺錢的事
每一個領域的切入都應該是興趣導向,而不應該是金錢導向的。尤其是在新領域的新技能仍不熟練的時候。技能需要慢慢打磨,經驗需要點點累積。萬事開頭難,在開拓新領域的初期,將有一個不賺錢甚至是“賠錢”的開始,只有自己對這一領域的興趣,才能使自己堅持到收獲價值回報的那一天。
作為一個“斜桿青年”,每一個“斜桿”,都是通過自身努力突破行業界限的勛章。每一種工作內容,都滿足自己對該領域的興趣愛好,而這所有的工作的組合,則指向自己的最終的職業理想:自主的,多元化和有趣的,同時又能經濟獨立的生活。
我們并不想給自己身上貼上特立獨行的標簽,而是想在有限的時間里,探索出更多生命的可能性,不把時間投在自己不感興趣的領域上,在已經開拓的領域中追求卓越,并力求做到極致。
現在是個多元化碎片化的時代,未來多元化的生活和職業才是常態。利用八小時之外,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剛開始不以賺錢為目的,以興趣為導入,把興趣愛好玩到極致的人也一定能夠在某個行業做出卓越的貢獻。
所以,八小時之外,請愛夢想,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