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是我,小黃是我大侄女
小黃長大了,可以一個人跟我來長春玩兒了。撇下媽媽,她只惦記好玩兒的好吃的,可是媽媽只惦記小黃。
這是我們第一次單獨相處這么長時間,大黃和小黃的故事就這樣開始啦……
長途跋涉自駕7小時,來的路上很是擔心小黃,還好,我們順利到達,而且小黃狀態不錯,晚上,我累的睡著了,她還興奮的玩兒個不停。
晚上要摟她睡覺,被她拒絕,你們抱得太使勁,我難受,我媽媽也那樣抱我。我給自己找借口,抱得越緊愛的越深。小黃說,你們可以說出來啊,為什么非得抱那么緊,我一點都不舒服。我尷尬無語,睡覺吧,各睡各的……
確實,我們嘴上說愛,也認為是愛,可舒服了自己,根本沒在意對方的感受!這只是以愛之名。我很高興小黃能表達出她的感受,我也不怪自己犯了錯,不要求完美,要在試錯的過程中慢慢學習。接下來的日子,我們都各睡各的,最多也就是離得近一點,但不會讓對方不舒服。
第二天定好的行程是科技館
趕上放假,小朋友還挺多。家長都忙的不亦樂乎。
很多小朋友都是兩個家長跟著,我自己帶著小黃,心里竊喜這孩子好帶,也竊喜我是懂孩子的大黃,學過正面管教的大黃,哈哈……
場景1:有一小孩兒在看他喜歡的東西,姥姥插手干涉孩子的玩法,你應該這樣,這個應該那樣,孩子不愿意叫喊起來,媽媽過來,拉扯了一下姥姥,你別老管他玩啥,姥姥不說話了,媽媽溫柔的問,這是什么顏色的?孩子只顧著玩耍,沒有搭理媽媽。很多時候,焦慮的都是家長。
小黃在認真的玩耍,我看著她的背影,看她玩弄手里的東西,一起感受她的世界。偶爾拍張照片,也都是背影,不忍心打擾。
場景2:兒子,來,你站這兒,媽給你照相。孩子擺出剪刀手,換一個姿勢,拍完了,走了。孩子是習慣了這種模式嗎?
小黃玩了許久,擺弄完了,注意力轉向下一場景。我只默默地跟在身后,她偶爾回頭找我一下,看我在就繼續探索她看到的東西。也時不時地跟我說一下她的想法和問題。
累了,坐下來休息,她在椅子上穿來穿去,影響了旁邊的叔叔,我沒搭理她的行為,只是坐在另一邊看。叔叔看了她一會兒,兩人四目相對,小黃馬上收斂了一些,其實叔叔后來是笑著的,小黃沒有看到。小黃走過來,我朝她微笑,她小跑過來,我們擁抱一下,就去吃東西了。
我雖然沒說什么,但我相信小黃心里是有想法的,我更多希望的是她自己去感受,去體會,沒有啰嗦的嘈雜聲,她會明白的更深刻些吧。
端午節,帶她去了吉林,姑父的爸爸媽媽家。路上說好了要去爺爺奶奶家,爺爺奶奶就是姑父的爸爸媽媽,而且要在那里住一夜。給她做好心理準備的時間,也定好了去江邊玩的計劃。我只囑咐了一句,見到奶奶,叔叔嬸嬸要有禮貌。
吃飯的時候,大家都關注小黃吃飯的問題,給她夾菜,問她喜歡吃哪一個,所有大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小黃身上。我說,小黃吃飯挺好的,她自己可以吃好飯,大家關注點轉移,小黃吃好飯,我倆去江邊溜達。
江邊溜達,好多人回過頭,多看小黃一眼:這孩子真好看,你看這小孩兒,真可愛……
我問:大家都說你好看,你怎么覺得?小黃:你讓我想想......有時候,我也那么覺得。我說:什么時候那么覺得?小黃:穿漂亮裙子或者化妝演出的時候。我:我覺得善良的人和努力的人最漂亮。小黃:姑姑,我就是那么想的。哈哈……好吧,希望你有漂亮的人生。
小黃總是試探我,能否多看一會兒動畫片,即使說好的時間用沒了,她還是會試探性地問一遍,當然底氣一點也不足。我毫不猶豫的說no,她也不作,我會給她選擇做其他事情,讀故事,畫畫,做手工等等事情,她會選一個來做。
我發現給她讀故事的時候,她總是很安靜,我總以為她睡著了,可并沒有。她會時不時的湊過來看一眼書上的圖片,估計是和腦子里想的對照一下。如果和想的一樣,返回去繼續聽,如果有出入,會多看一會兒。她會記住你不經意說出的話,所以我不會跟她胡說八道,也不會許下做不了的承諾。
待了幾天,身邊人總是問小黃想不想家,想不想媽媽的問題,我能看出她不愿意回答這樣的問題,其實是想的,但是又想玩兒,所以她會說不知道。我不想給她壓力,會跟她說:小黃,你想家,想媽媽是正常的情況,如果想可以說,我們不會因為你說想家想媽媽而改變我們的計劃,姑姑跟你說好的,都會做到。小黃放心的點點頭,我有一點想,然后不好意思的笑了。
孩子內心的壓力我們要覺察,壓力不可以藏起來,而是要釋放。因為隱藏是不會消失的,總有一天會變成消極情緒,也許焦慮,也許憤怒。
小黃6周歲,相對于同齡的孩子長得小,但是別人問起她幾歲的時候她總是自豪的說7歲,我內心著急,總是補充說,你6歲。我和小黃媽媽內心戲是一樣的,總怕別人會說她長得小,總怕別人的眼光,總是顧及不到小黃的驕傲。大人的面子問題,唉......
媽媽來接小黃,姑父說,小黃你的春天要結束了,我終于忍不住:你不要這么說,上學多好啊,能學到知識,還有小朋友一起玩兒。然后瞪了一眼姑父。其實,姑父的這種做法很多家長在無意識下會有,就是想逗逗孩子。可是這種做法帶來的結果很多人沒想。我內心想,這姑父得好好學習正面管教,否則以后......其實不是啦,我們不可能要求所有接觸孩子的人都有同樣的想法和做法,所以最便捷的是教會孩子怎么辨別是非,怎樣看世界,怎樣接受正面情緒。這也是學習正面管教的用處。
也許有些家長,會對我的做法有不同的意見,這里我想說的是,我關注的是孩子的長期效果,她會學到以后該怎么做,而不是說完馬上好使,但是下次還會發生的立竿見影的效果。
當孩子要買玩具,要買零食的時候,內心好糾結,想買,但不能買。和善而堅定是需要修煉的。
故事講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