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溫暖中醫(yī)
人生有大愿力,而后有大建樹。
■
望黍作冬酒,留薤為春菜。
大約在一千多年以前,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有感而發(fā)。
薤,指的是薤白。白居易對薤白的偏愛從他的詩中就可以窺探一二,再比如,酥暖薤白酒,乳和地黃粥。
詩人用詩詞歌賦記錄大自然的珍饈美味,卻不想這美味還是中醫(yī)人眼中的良藥。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味中藥啊正是薤白。
薤白,因為長得既像蔥又像蒜,所以民間也稱它野蔥,野蒜,是一味不錯的藥食同源之物。你看千年以前,古人就把它當作餐桌上的美味了。
關(guān)于它的藥用價值,唐代大醫(yī)孫思邈曾說過,心臟不好的人要多吃薤白。他老人家的原話是這樣的:“薤白,心病宜食之。”歷代大醫(yī)也都一致認為,薤白對心臟特別好。
究竟怎么好呢?
薤白可以通心陽。
心在中醫(yī)里頭的地位可了不得,好比天上的太陽,它從不吝嗇自己的光芒,所以在世人眼中太陽是光芒萬丈的,世間萬物也只有在太陽的光照下才能茁壯成長。
有的人總感覺胸口憋悶,氣短,痰多,其實是心陽不振,心陽被痰濕阻滯了,這就好比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烏云密布。
薤白味辛,辛能散,薤白把痰濕散開,讓心陽重新散布開來。然后以其下氣的作用,讓散開的痰濕往下走,升清降濁,符合人體新陳代謝的特點。總之,薤白的作用,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豁痰下氣,寬暢胸膈。
薤白的吃法有很多,比如,薤白炒雞蛋,薤白煮粥。
薤白粥:薤白10~15克,大米適量,一同熬煮,煮至米爛即可。
薤白還有更大的妙用,能對付胸痹。
《本草綱目》載:“薤散結(jié),蒜消徵。治少陰病厥逆泄痢,及胸痹刺痛。”
古代叫胸痹,現(xiàn)代醫(yī)學叫冠心病、心絞痛。
最為有名的湯方當屬漢代大醫(yī)張仲景的瓜蔞薤白白酒湯。
瓜蔞30克、薤白15克、黃酒(或醪糟)500毫升。
瓜蔞、薤白用水煎,煎好以后,兌入白酒或黃酒,分兩次服用。
《金匱要略》原文:“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瓜蔞薤白白酒湯主之。”
當然不是說所有人都適用,前提是心陽不振,痰濁痹阻。
如何辨證?
有兩個關(guān)鍵點,一個是痰多,偶爾還會咳嗽。一個是容易受天氣影響,天氣不好的時候,比方說轉(zhuǎn)涼啊,陰天下雨啊,不適感會加重,除了上文提到的胸悶、氣短,甚至有疼痛感,胸背都跟著痛。瓜蔞薤白白酒湯就是最佳調(diào)理方。
來看瓜蔞,大家都見過盛夏時節(jié)滿藤的絲瓜,這瓜蔞和絲瓜一樣,掛在藤上,只不過絲瓜是長的,而瓜蔞是圓的,成熟后顏色由青綠轉(zhuǎn)為桔紅或者桔黃,遠遠看過去,像一排一排的紅燈籠,格外喜慶。
中醫(yī)把瓜蔞歸為化痰藥,下氣化痰。仲景先生特別強調(diào)要用全瓜蔞,因為全瓜蔞包含了瓜蔞仁在里頭,也就是瓜蔞的種仁,植物的種子啊不僅能傳宗接代,還能增加胃腸道的蠕動功能,幫助排便,腸道是身體的排邪通道,利用瓜蔞仁油潤的性質(zhì)來把腸道通開,讓痰濕徹底排出去。
瓜蔞皮下氣化痰,瓜蔞仁潤腸通便,這瓜蔞啊儼然一位能工巧匠,在它手里仿佛有兩把精巧的小刷子,能把心臟周圍的痰濕洗刷干凈,然后往下走,走到腸道,瓜蔞仁早已把腸道通開,讓痰濕隨著大便一起排出去。
薤白本身能豁痰,也能下氣,再加上有瓜蔞相助,如虎添翼。不得不說,瓜蔞和薤白組合,實乃天作之合。
圖片
當然,酒也不能落下。
實際上,這里應(yīng)該用白酒才對,你看方名叫什么,瓜蔞薤白白酒湯,只不過古代的白酒并不像我們現(xiàn)在喝的白酒那么烈,古代的白酒度數(shù)很低,黃酒溫潤,用黃酒比較合適。
有朋友或許要問,可不可以不加黃酒?
不加黃酒的話,這個方子就黯然失色了。酒能助藥力,古代的英雄人物都有屬于自己的良駒,像赤兔馬日行千里,酒就是中藥里的寶馬良駒。你喝一點酒,會感覺渾身上下熱血沸騰的,就是氣血運行起來了,藥性就能更快地抵達病灶部位。
實在不勝酒力的話,加點醪糟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