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4月規模以上工業增速為6.5%,低于3月的7.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0.7%,增速比上月回落0.2個百分點;出口同比增長14.3%,低于3月的24.2%;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長8.9%,增速比1-3月份回落0.3個百分點。
看到這些數據,也許有人會認為,中國經濟可能又回到下行通道了,可能房地產帶來的負面影響又出現了,可能又要放松信貸政策了。雖然說,產生這樣的想法,并不奇怪,也沒有必要過多在意。但有一點必須說明,只看數據、不看結構,只看表面、不看內在,只看形式、不看內容,是很難對中國經濟做出科學判斷和合理評判的,也是不利于中國經濟發展環境改善和秩序優化的。4月份的經濟數據確實出現了一定的放緩現象,而這種放緩,顯然沒有改變“進”的狀態,“進”仍然是中國經濟的總基調。
就數據本身來看,“進”的基本狀態仍然保持得比較好。以工業增加值為例,4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6.5%,仍然保持在6%以上水平。特別是1-4月份工業累計增速仍達到了6.7%,只比一季度微幅回落了0.1個百分點。在此后的時間里,只要稍稍有些改變,就能把“拉”下的補上。更重要的,1-4月份,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了13.1%和11.5%,增長幅度要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增速6.4和4.8個百分點。這才是“進”的真正價值所在,也是“進”的希望所在。有這樣的數據做支撐,中國經濟“進”的狀態就一定能夠保持得很好。
就改革進程來看,“進”的實際效果明顯超出預期。其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最令人期待,也是最充滿希望的。在去產能方面,1—4月份,鋼鐵已去產能3170萬噸,煤炭去產能6897萬噸,分別完成今年全年目標任務的63.4%和46%;在去庫存方面,4月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同比下降7.2%,降幅比3月末擴大0.8個百分點。4月份70個城市中30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同比漲幅回落,31個城市環比下降或漲幅回落。一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同比漲幅連續7個月回落,4月份比3月份回落2.8個百分點;在降成本方面,1至3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的成本為85.25元,同比下降0.15元。要知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關乎供給的質量和效率,更關乎市場的供需平衡,關乎經濟的穩定與健康,關乎經濟可持續發展。而改革在推進過程中,甚至會出現因為淘汰落后產能等影響經濟數據,但效率是非常明顯的,改革對“進”的積極影響,也是超出預期的。
就經濟潛力來看,“進”的基礎條件更加扎實有效。我們注意到,科技含量高、對經濟結構影響大的產業,正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1-4月份,工業機器人的產量同比增長了51.7%,SUV汽車產量增長了21.7%,太陽能電池增長了18.2%,智能手機產量增長了10.9%。這些對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具有重要作用的產業和行業保持較高的增長勢頭,將對經濟增長效率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即便增速放緩,也是新的動能積蓄的放緩,是穩中求進的狀態。同時,4月份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增長8.1%,高于工業增速1.6個百分點,也是產業結構發生積極變化的重要體現。
就社會發展來看,“進”的社會效率也在逐步顯現。具體表現在:1-4月份全國新增城鎮就業人員達到了465萬人,同比多增了22萬人;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增長1.4%,繼續保持了平穩態勢。如果經濟增長的效率不能體現在居民就業和生活改善方面,不能體現在價格水平穩定和購買力增強方面,發展的含金量也會下降。而從1—4月份的情況來看,這方面的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經濟發展成果轉化成社會效率的跡象也是比較清晰的。
需要引起重視的是,民間投資出現了小幅波動。因為,民間投資是衡量發展信心、投資信心十分重要的方面,也是穩中求進必然充分依賴的力量。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民間投資出現反復,是必須深入研究和解決的問題。如去產能過程中有沒有出現不公平現象、對民間投資在政策上的扶持不夠等等。同時,如何有效防范金融風險,減少金融風險隱患對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影響等,也是需要引起關注的方面。從總體上講,“進”仍然是中國經濟的主基調,決不能因為經濟增速略有放緩就再生唱“空”心理。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tanhaojun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