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盧梭(J.J.Rousseau)作為啟蒙運動中最為激進的思想家,在17—18世紀的資產階級啟蒙運動中高舉自由與平等的旗幟,作者及同時代的啟蒙作家站在新興階級——資產階級的立場上運用“契約”這一商品經濟的產物作為武器對封建的專制集權發出了猛烈的抨擊。他的自由民主觀和社會契約思想集中反映在《社會契約論》中,其“主權在民”的政治思想直到今天仍廣泛流傳并影響到現代社會的各種社會制度。
? ? ? 這樣一部傳世名著,就我目前水平還不足以完全讀懂,只是集中閱讀了本書的第三卷,現將感受歸納如下。
? ? ? 我所讀的這個版本對第三卷的注釋標題是“本卷討論政治法,即政府的形式”。在前面幾卷中作者認為人民訂立社會契約是為了使自己像以往一樣的自由,同時存在一個已全部力量來護衛和保障每個結合著的人身和財富的結合形式。這樣形成的制度是真正的民主制度,因為以此為條件的契約定制方式的主權者是由契約者構成的,它的權力只局限于保護公民安全和一切福利事務,主權的行使是一種公意的運用。
? ? ? 為什么盧梭要講關于政府形式這些內容?盧梭所在的18世紀的法國是一個以農業為典型的封建專制國家,政治上仍然是森嚴的等級制度,天主教和封建貴族的階級統治把國家推向水深火熱之中,大的革命一觸即發。啟蒙思想家預見到了這一點,為了給廣大人民(主要是資產階級)提供理論指導,在這一卷中他提出了政府組織的4種形式。包括:
? ? ?1.? 民主制,即主權者可以把政府委于全體人民或絕大部分的人民,從而行使作行政官的公民多于個別單純的公民。盧梭認為私人利益的存在對公共事物具有很大的影響,甚至可以說是危害。如果“以制定法律的人來執行法律,并不是好事”,所以想要唯美的實行民主制的條件是比較苛刻的,首先是一個很小的國家,方便讓國民相互認識;其次要有極其淳樸的風尚和地位上和財產上的高度平等。政府在這個時候是十分容易發生內戰和內亂的,“因為沒有任何別的政府是那樣強烈的而又那樣不斷的傾向于改變自己的形式的”盡管承認“真正的民主制從來就不曾有過”,盧梭仍然堅信“不自由,毋寧死”!
? ? ?2. ?貴族制,分為自然的,選舉的和世襲的。盧梭認可早先的貴族制,但是對于那些“二十歲的元老”則是完全否定的。作者所處的時代是等級森嚴的封建法國,貴族的腐朽在他研究之后被定義成“最壞的一種主權”,因為即使是選舉出來的貴族制(盧梭認為最好的一種貴族制)都不能代表公意,人們不惜任何代價要維護自己作為貴族成員的權利。
? ? ?3. ?國君制。這一制度比較適合大國,但“走運的人(王位繼承者)……是些卑鄙的誹謗者、卑鄙的騙子和卑鄙的陰謀家”,這一詬病不斷地對全體臣民作損害;同時缺乏連續不斷的繼承性,遠遠沒有前面兩種來得那么連貫,其間的間斷是十分危險的。用來防止這一風險的家族世襲或臨朝當政卻又在埋下了不穩定的因素。陰謀與舞弊參雜其中,最終受害的還是老百姓。盧梭極力批判這種制度,是適應日漸成熟的資產階級的需要,為他們奪取政權造勢。從理論上動搖國君制度的合法性,喚醒人民革命的激情。
? ? ?4. ?混合政府。盧梭在提出了前面3種制度以后客觀地認為“根本沒有單一的政府”。他認為國君制下面必然有執政官而民主政府也必有一個首領,并提出對各種政府進行彌補和平衡。例如當行政權力并不充分依附于立法權力時,可以設立居間的行政管理來削弱政府。當政府過于松弛時,可以設立一些委員會集中強化政府。
? ? ?5. ?最理想的政府。和同時期的啟蒙作家孟德斯鳩一樣,盧梭運用地理環境決定論的思想認為沒有一種政府形式是適宜于一切國家的。他在文章里面打了一個比方,“兇猛的野獸時只能在荒野中稱王的”來說明暴君制適合在人口最少的地方存在,為什么盧梭會怎么說?在我看來,就像動物一樣,當動物多的時候,如果獅子稱王,那么其他動物就會聯合自保。作者認為好政府的標志是人口的多寡。但是盧梭又認為政府形式是民主共和國,而且主張建立一個小國寡民的“民主共和國”,這讓筆者想到老子的哲學思想。老子的思想反映了農民小私有者階層的利益,他的理想社會是:“小國寡民,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道德經》 八十章),當然也希望有圣人出來為自己謀福利,但是這樣的烏托邦缺乏實現的可能性,它只是從一個層面反映了人民在壓迫之下的反抗意識。而盧梭夢寐以求的理想是建立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雖然都有小國寡民,但是完全不一樣的。
? ? ?在這里我們不禁要問,既然作者提出好政府的標志是要看他統治下人口的多少,所謂的好的政府指的是它的統治之下公民的人數和繁殖增長的最多。那為什么又說小國寡民的民主共和國是最好的呢?(老師下節課會給出理想的答案的)
? ? ?在閱讀《社會契約論》時,難免的我們會被作者豐富的學識和冷靜地思考方式所折服:盧梭的作品對后代政治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但是因為階級和時代的局限,仍然有著烏托邦的思想,只是從一個層面反映了人民在壓迫之下的反抗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