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歷史上寫詩最多的人,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會是誰?李白?陸游?還是白居易?
然而歷史上最高產的詩人,竟不是以詩人的名號走紅的,他就是乾隆皇帝,他一生寫下了43630首詩,以超大優勢超越了其他的詩人。
歷經289年的唐朝一共出現了兩千多名詩人,他們寫的詩集結在一部《全唐詩》里,加起來也就48000余首,而乾隆僅以一人之力便傲視群雄。
如此高產該有怎樣的速度?
寫“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的那個趙翼就親眼見識了這個“風一般的男人”是怎樣寫詩的,他的《檐曝雜記》記載乾隆皇帝上一次廁所,四首詩就出來了,而且乾隆皇帝對于寫詩可不是簡單地附庸風雅,而是真愛,“而詩尤為常課,日必數首”。
其效率之高,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其更新的朋友圈,上知天文地理,下至雞毛蒜皮。
乾隆之于寫詩就像如今的朋友圈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好看的都能發一篇出來,生活豐富而精彩絕倫。
《高其佩指頭畫虎》
鐵嶺老人閻李流,畫不用筆用指頭,
縱橫揮灑饒奇趣,晚年手法彌警遒。
為吾染指畫蒼虎,氣橫幽壑寒颼颼,
落墨伊始鴉雀避,著色欲罷豺狼愁。
怒似蒼鷹厲拳爪,炯然霹靂凝雙眸,
萬里平川望無極,三株古柏拏龍虬。
老人閱世如云浮,獨于畫法未肯休,
此圖贈我實手跡,筆繪還輸第二籌。
高堂晝靜風生壁,卻憶行圍塞北秋。
《讀項羽紀》
鹿走荒郊壯士追,蛙聲紫色總男兒。
拔山扛鼎興何暴,齒劍辭騅志不移。
天下不聞歌楚些,帳中唯見嘆虞兮。
故鄉三戶終何在?千載烏江不洗悲。
《觀采茶作歌》
前日采茶我不喜,率緣供覽官經理;
今日采茶我愛觀,吳民生計勤自然。
云棲取近跋山路,都非吏備清蹕處,
無事回避出采茶,相將男婦實勞劬。
嫩莢新芽細撥挑,趁忙谷雨臨明朝;
雨前價貴雨后賤,民艱觸目陳鳴鑣。
由來貴誠不貴偽,嗟哉老幼赴時意;
敝衣糲食曾不敷,龍團鳳餅真無味。
《習字》
間日視閣章,山莊有清暇,
有暇亦何為,讀書及習射。
書亦六藝一,自古重墨稼,
棐幾鋪玉版,嘉蔭就松架。
繕性歸平易,變體祛奇詫,
舉首瞻奎文,當年此消夏。
沈德潛是江蘇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早年家貧,從23歲起繼承父業,以授徒教館為生,過了40余年的教館生涯。在朝期間,他的詩受到乾隆帝的賞識,常出入禁苑,與乾隆皇帝以詩詞唱和。乾隆皇帝的一些詩,就是沈德潛幫助其“完成”的。
傳說,有一年冬天,乾隆跟大臣們在西湖游玩,飄雪點綴西湖,這場景給乾隆提供了絕好的素材,于是文藝男眉頭緊皺,略做沉思,張口就要吟詩了“一片一片又一片,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卡殼了,當時場面及其尷尬,不能吟著吟著就停了,那顯得皇帝多沒文化,大臣們也面面相覷,不知這首對仗極其工整的詩該如何結尾。
就在這冷場的關鍵時刻,沈德潛挺身而出來幫助完成這個半拉子工程,只見他上前一步跪下來,說:“皇上的詩寫得太好了,請讓臣下狗尾續貂。”正在尷尬的乾隆當然準奏。
于是,沈德潛接上:“飛入梅花都不見。”平心而論,這個掃尾工程完成得很漂亮,一下子提升了全詩的品位。于是乎,“高宗擊節稱善,且以貂裘賜之。”自然,這首詩的版權也就屬于乾隆皇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