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喬(Jome)和韓瑞(Hary)提出關于自我認識的窗口理論,被稱為喬韓窗口理論。他們認為人對自己的認識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因為每個人的自我都有四部分:公開的自我、盲目的自我、秘密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通過與他人分享秘密的自我、通過他人的反饋減少盲的自我,人對自己的了解就會更多更客觀。
那么如何認識自己呢?認識自我的渠道主要有三種。
1.從自己與他人的關系認識自己
與他人的交往,是個人獲得自我認識的重要來源,他人是反映自我的鏡子。從幼年到成年,我們從簡單的家庭關系擴展到外面的友愛關系,進入社會又體會到復雜的人際關系。聰明而善于思考的人能從這些關系中用心向別人學習,獲得足夠的經驗,然后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規劃自己的前途。但是,在與他人的關系中認識自己也要注意一些問題
第一,跟別人比較的是我們做事的條件,還是我們做事的結果?比如有些大學生來大學學習,認為自己家庭條件和經濟基礎不如別人,開始就把自己置于次等地位,進而影響學習心態和情緒。其實我們應該比較的是大學畢業后各自所取得的成績,而非在學校學習時所具備的條件。
第二,跟他人比較的標準是可變的還是不可變的?經常有人認為自己不如他人,他們關注的常常只是身材相貌、家庭背景等不能改變的條件,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這些條件是很難改變的,是沒有實際比較意義的。
第三,和什么樣的人相比較?是與自己條件相類似的人,還是個人心目中的偶像或不如自己的人?所以,確立合理的比較對象對自我的認識尤為重要。
2.從“我”與事的關系認識自我
從“我”與事的關系認識自己,即從做事的經驗中了解自己。我們可以通過自己所做過的事,所取得的成果、成就看到自己身上的缺點和優點。對那些聰明又善用智慧的人來說,成功、失敗的經驗都可以促使他們再成功,因為他們了解自己,有堅強的品格特征,又善于學習,因而可以避免重蹈失敗的覆轍;而對于某些比較脆弱的人,因為只看到失敗反映出的負面因素,而更使其失敗。這也是常見的現象。因為他們不能從失敗中學到教訓,改變策略追求成功,而且挫敗后形成害怕失敗的心理,不敢面對現實去應付困境或挑戰,甚至失去許多取得成功的機會;而對于一些自大的人而言,成功反而可能成為失敗之源。他們可能因為成功便驕傲自大,以后做事便自不量力,往往遭受更多的失敗。
3從“我”與自己的關系中認識自我
從“我”與自己的關系中認識自我看似容易,其實做到這一點是非常困難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去試著認識自己:
第一,自己眼中的我。個人眼中觀察到的客觀的我,包括身體、容貌、性別、年齡、職業、性格、氣質、能力等。
第二,別人眼中的我。在與別人交往時,從別人對你的態度、情感反映而感覺到的我。不同關系的人,不同類型的人對自己的反應和評價是不同的,它是個人從多數人對自己的反映中歸納出的認識。
第三,自己心中的我,也指自己對自己的期待,即理想中的我。
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眼中的我,別人眼中的我,自己心中的我這三個我的比較分析來全面認識自己,進而完善自己。
認識自我克服自卑
幾千年來,哲學家一直都忠告我們,要認識自我,但是,大部分的人都把這解釋為僅認識自我消極的一面,大部分的自我評估都包括太多的缺點、錯誤與無能。認識自己的缺點是很好的,可惜卻很難謀求改進。但如果僅認識自己的消極面,就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因此,自卑心理產生的糊源在于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
人類最大的弱點就是自卑,至少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其生活多多少少會受到自卑的影響。很多不能獲得成功和幸福的人,也主要是因為有嚴重的自卑感。自卑心理嚴重的人,并不一定就是他本人具有某種缺陷或短處,而是不能悅納自己,常把自己放在一個低人一等、不被別人喜歡、被別人看不起的位置,并由此陷入不可自拔的境地。自卑感的產生不是來自“事實”或“經驗”,而是來自我們對事實和經驗的評價。例如,我是唱歌不行的人或跳舞不行的人,但是,這并不是說我是個“不行的人”,這取決于我們用什么標準來衡量自己。自卑感之所以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并不是由于我們在智能上或知識上不如人,而是我們有不如人的感覺,這種感覺常常會使我們不能正確地判斷自己,只會帶來低人一等的感覺。
自卑感常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負面影響,如自卑的人容易心情低沉郁郁寡歡,常因害怕別人瞧不起自己而不愿與別人來往,只想與人疏遠因而缺少朋友,甚至感到自責自卑的人;做事缺乏信心,沒有自信,優柔寡斷,毫無竟爭意識,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悅和歡樂,因而感到疲憊、心灰意懶。可見,自卑的心理會促使一個人在人生道路上走下坡路,它是加速人們衰老的催化劑。因此,我們應該摒棄自卑心理,客觀地分析自我,認識自我,熱愛自我。
這里有幾個戰勝自卑的方法。
1、全面了解自己
將自己的興趣、嗜好、能力和特長全部列出來,哪怕是很細微的方面也不要忽略。然后再和其他同齡人做比較。通過全面、辯證地看待自身情況和外部世界,認識到凡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人的價值主要體現在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力所能及的目標。對自己的失敗持客觀理智態度,既不自欺欺人,又不看得過于嚴重,而是以積極的態度應對現實。
2轉移注意力
一個人既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一無是處。不要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缺點和失敗上,而應將注意力和精力轉移到自己最感興趣,也最擅長的事情上去,從中獲得的樂趣與成就感將強化你的自信,驅散你自卑的陰影,緩解你的心理壓力和緊張。
3對自己的自卑進行心理分析
這種方法可在心理醫生的幫助下進行。具體做法就是通過自己的聯想和對早期經歷的事情的回憶,分析找出導致自卑心理的原因,讓自己明白自卑情結是因為某些早期經歷而形成的,自卑感是建立在虛幻的基礎上的,與自己的現實情況無關,因而是沒有必要在意的。這樣可以從根本上瓦解自卑情結。
4用行動證明自己的能力與價值
看一個人有沒有價值,我們常通過他所做的事情來判斷,能做成多大的事情,就有多大的價值。因此,你可先選擇一件自己較有把握也較有意義的事情去做,做成之后,再去尋找一個目標。這樣,你可以不斷收獲成功的喜悅,在成功的喜悅中不斷走向更高的目標。每一次成功都將強化你的自信心,弱化你的自卑感,一連串的成功則會使你的自信心趨于鞏固。當你切切實實感覺到自己能干成一些事情時,你還有什么理由懷疑自己的能力呢?
5從另一個方面彌補自己的弱點
每一個人都有著多方面的才能,一個人這方面有缺陷,但可從另一方面謀求發展。一個身材矮小或過于肥胖的人,可能當不成模特和儀仗隊隊員,可是這世界上對身材沒有苛刻要求的工作多的是。一個人只要有了積極心態,能對自己揚長避短,就會將自己的某種缺點轉化為自強不息的推動力量。因為它會促使你更加專心地關注自己選擇的發展方向,往往能促成你獲得超出常人的發展,最終成為卓越人士。這方面的著名事例數不勝數,如身材矮小的拿破侖、身短耳聾的貝多芬、下肢癱瘓的羅斯福、少年坎坷艱辛的巨商松下幸之助、霍英東、王永慶、曾憲梓等,這些人要么有自身缺陷,要么有家庭缺陷,但他們都成了卓越人士,都從某個方面改變了世界。
張士柏,一位杰出的美籍華裔青年。他的事跡已經傳遍了全世界。張士柏在13歲時參加游泳比賽,由于起跳過猛,頭部觸擊池底,造成頸推骨斷裂,醫生最終作出殘酷的診斷:他已經高位截癱,不可能再站起來了……起初,他的家人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這個事實,每天沉浸在痛苦中,為了治療,4根長長的鐵釘穿過張士柏的腦袋,他強忍劇痛,配合醫生。在病床上學完了八年級最后三個月的課程、四年高中課程,又以全校第一的成績提前一年畢業。布什總統親自給他頒發了“學業成績獎”。他的化學老師埃萬斯基問他為什么這么拼命和堅強?他說:“我有個秘密,請不要對我的家里人說。”這個秘密使埃萬斯基非常感動,并且為他寫了感人至深的推薦信。這封信使一向莊嚴矜持的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和加州伯克利大學4所世界馳名的學校負責人流下了眼淚,同時向張土柏發出了入學邀請。張士柏最終選擇了斯坦福大學。張士柏在一年里學完了兩年的大學課程,越過碩士直接考入斯坦福大學博士班。
那是什么秘密使他的化學老師異常感動呢?張土柏回答:“醫生曾悄悄告訴我,一個高位截癱的人比常人壽命短,干什么都很困難,一定要珍惜生命啊!我沒有對家人講,怕他們難過。而是暗下決心,我要堅信我的生命的潛能與價值并沒有也不會“高位截癱”。我一定要在短暫的生命里,學會我想學到的東西,做成我想做的事,并且回報社會,幫助別人。。。。”
和我們所談到的那些名人一樣,張土柏通過自己的努力證明了自身的價值,他沒有向命運低頭,而是靠著堅定的信念和信心取得了成績。
6推翻內向的自我形象
每個人都應該是自己的主宰,做自己人生的導航員。沒有誰比你自已更能決定你的命運。因此,你個性內向與否,那不是上帝的安排,而是你自己的安排,而是你自己的決定。當你認定自己性格內向時,你便賦予了自己內向、封閉的自我形象。而一旦這一形象標簽進入你的潛意識,它又反過來約束你的行為。對自己的社交缺乏信心的人,不妨將自己從記事以來所認識的朋友都羅列出來,你會驚訝于自己竟有這么廣泛的交際。特別是要多想想你的那些好朋友,既然你能與那么多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深厚的友誼,也就足以證明你并非性格內向,不善交際了。
上蒼賦予我們每個人的東西都是我們的資本,都可以被充分利用以實現自我價值。我們不必埋怨現狀,只要你做到珍視自己所擁有的,充分發揮其作用,從現在起發揮自身的優勢和潛能,實現其價值,就能夠戰勝自卑,找到自我。因為能體現自身價值的并不是那些外在膚淺的東西,而是內涵、修養、品德。這看似相同的三個詞卻道出了做人的三要素。
挑戰自我,變自卑為自信
心理學家根據對社會的調查發現,嚴重影響人們自信主動、勇于進取的障礙主要有五個因素
·自卑。過分的自我批判,常常表現為過分的自我挑剔,因而導致在心志上的“自殺”,失去進取心。
膽怯。膽怯的心理必然會磨滅自己的夢想、想象力和獨創精神,因為總是害怕出問題而失去許多機遇
·懶惰,倦怠。由于不肯努力學習,勤奮工作,使自己變得平庸無能,也使某些原本有才華的人失去了進取和創造的精神。
性格的片面性和狹隘性。一個人的個性是一個特別重要和積極的因素,但它必須是健全和完整的,片面和狹隘的個性會阻礙創造才能的發揮,也會對人際關系有消極的影響。
·動機與興趣的浮躁與庸俗。這個不利因素會使人從眾流俗,忽冷忽熱,浮躁地追求某種時髦,實際上還是不明確自己到底要什么,因而也就淺嘗輒止或有始無終。
很明顯,這五大障礙歸根到底都是心理態度的消極,缺乏自信主動的意識。這些心理往往都是在個人成長過程中不知不覺養成的。
小時候,看見別的孩子爬樹,你卻總是站在一旁看著,自己從不敢嘗試一下。你認為別的孩子太淘氣了,而你早已學會了安分守己,于是,你便失去了機會。上學了,班上舉辦文藝活動,會唱歌的你不敢報名參加,你不敢上臺,怕出丑丟臉。諸如此類的小機會,如果你不抓住,似乎一次又一次的放棄也沒什么損失。但實際上,你的損失是巨大的,因為你的心態和選擇已經形成了消極被動的習慣。那么等到關鍵的時機來臨的時候,你怎么會發現和抓住呢?等待你的只有錯過和失去。
實際生活告訴我們:爭取成功的動力和機遇就是這樣飛來又失去,失去又飛來。問題在于你能否改變自己,能否喚醒積極的自我意識。如果不是心態積極,自信主動,哪里會有什么動力和機遇?即使機遇和目標就在你眼前晃動,你也不會發現,或是發現了也不敢抓住。所以,我們所缺乏的主要不是機遇和條件,而是積極的自我意識。
人們都很羨慕那些取得成功的人,其實那些創造了奇跡的人與我們最大的區別就在于,他們都非常自信。如果把一個人的成功比作土地上的果實,那么,自信就是取得成功果實的種子。有了種子不等于就會有果實,還要精耕細作,努力工作。但如果沒有種子是絕對不能長出果實來的,一個人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有價值并且可以成功,哪里還會自覺地強化自信意識,樹立成功心理呢?
對個人來說,有自信,往往可以使平庸的男女成就神奇的事業,成就那些雖然天分高、能力強卻又疑慮與膽小的人所不敢嘗試的事業。你的成就的大小,永遠不會超出你自信心的大小。拿破侖的軍隊絕不會爬過阿爾卑斯山,假如拿破侖以為此事太難的話。同樣,假如你對于自己的能力存在嚴重的懷疑和不信任,你的一生絕不會成就重大的事業。成功的先決條件就是自信。
河流是永遠不會高出其源頭的。人生事業的成功,亦必有其源頭的,而這個源頭,就是夢想與自信。不管你的天分怎樣高,能力怎樣大,受教育程度有多高,你的事業的成功,總不會高過你的自信。“他能夠,是因為他認為自己能夠;他不能夠,是因為他認為自己不能夠”。自信對我們的成功非常重要,很多的科學家、發明家把它作為最重要的因素。發明家愛迪生就說過,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素。拿破侖·希爾,美國成功學的一個重要的代表人物,也是反復地強調自信,他甚至說,自信就是生命和力量,自信是創業之本,信心就是奇跡。
有許多人常常這樣認為:世界上種種最好的東西,與自己是沒有關系的;人生種種善的、美的東西,只是那些幸運寵兒所獨享的,對于自己則是一種禁果。他們沉迷于自以為卑微的信念中,所以他們的一生,自然要活在自己卑微的世界里;除非他們一朝醒悟,敢于抬頭要求“優越”。世間有不少可以成就大事,但結果卻老死田下,默度其渺小一生的男女,就因為他們對于自己的期待、要求太小的緣故。
自信心比金錢、勢力、家世、親友更有意義。它是人生最可靠的資本之一。它能使人克服困難,排除障礙,使人的冒險事業走向成功,它比很多東西都更有價值。一個人能夠給予自己很高的估價,則他在做事時,必所向披靡,即使剛剛開始,也可得到一半的勝利,操一半的勝算了。一切橫在自卑自抑者面前的障礙,在自信的人面前,是完全不存在的。假如我們去研究、分析一下“自造機會”的人們的偉大成就,就一定可以看出,他們在奮斗時,一定是先有一個充分信任自己能力的堅定心理。他們的心情、志趣,堅強到可以踢開一切可能阻撓自己的懷疑和恐懼,這份自信,使得他們能夠勇往直前。
正確地評價自己
自我評價是心理學中的一個術語,是指人對自身條件、素質、才能等各方面情況的一種判斷。自我評價得恰當與否,直接關系到個人的職業選擇、事業的成功。
正確地進行自我評價一般可通過兩種方法:一種是直接的自我評價,一種是間接的自我評價
1直接的自我評價
直接的自我評價首先是認識自己的自然條件:包括健康情況、心理狀態、情感特點、興趣傾向、知識水準、專業特長,智力情況、能力特點,以及文字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各方面的情況。其次是同自己在不同領域的實踐中取得的不同成績相比較,以發現自己的長項,確定奮斗目標。美國華爾街股神沃倫·巴菲特原想成為音樂家,也曾在大學學習音樂專業,但很快他就發現自己的長處不在這里,于是便毅然轉到股票投資方面的學習中去了。
2間接的自我評價
間接的自我評價是指通過與他人行為的對照、情況的對比,發現自我認識的錯誤。當局者迷,那么就不妨用與他人相比較的方法及用自己在不同領域中取得的不同成果相比較的方法鑒別一下。多數人在自我評價問題上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喜歡幻想,把個人的境遇、發展、前途畫得絢爛多彩;另一方面,又常常低估自己的才智和工作能力,自我評價常常是過謙的,甚至是比較自卑的。有的人可能不辨音律,但卻有著高超的組織才能;有的人也許不解數字之謎,但卻心靈手巧,長于工藝;有的人可能不好琴棋書畫,但酷愛自然,精于園藝;有的人或許記不住許多外語單詞,但有一副動人的歌喉,擅長文藝。諸如此類,不一面足。正確的自我評價,是幫助我們確定正確的奮斗方向的前提。在實踐中,在與他人的比較中,要突破一定的思維定勢,要使思維方法盡可能地全面些、辯證些、靈活些。
人的知識、才能通常是處于離散的、朦朧的狀態,需要人們不斷地挖掘、探索、發現和開發,從個人的興趣愛好、思維方式、毅力的恒久性、已有的知識結構、獻身精神與果敢魄力等多方面進行全面的考察和測試,才能為作出科學的自我評價提供有益的幫助。
自信,精神就不會崩潰
哈佛大學有一學生團體,提倡在大學生中每年選出一位最合乎現代標準且美麗的大學生,并且舉辦比賽。以下是那里的工作人員的介紹。
工作人員到各大學里,看到美麗的大學生,就把小冊子拿給她們看,請她們參加這個比賽。從市到州,舉辦一次又一次這樣的比賽。而后,大家變得愈來愈美,簡直讓人驚訝。
工作人員說:“大概愈來愈有自信了吧!”這話完全正確。
1900年7月,一位叫林德曼的德國精神病學專家獨自一人駕著一葉小舟駛進了波濤洶涌的大西洋,他在進行一項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心理學試驗,預備付出的代價是自己的生命。
林德曼博士認為,一個人只要對自己抱有信心,就能保持精神和肌體的健康。當時,德國舉國上下都在注視著獨舟橫渡大西洋的悲壯的冒險。已經先后有100多位勇士相繼駕舟橫渡大西洋,結果均遭失敗,無人生還。林德曼博土認為,這些死難者首先不是從肉體上敗下陣來的,主要是死于精神上的崩潰,死于恐怖和絕望。為了驗證自己的觀點,他不顧親友們的反對,親自進行了試驗。
在航行中,林德曼博土遇到了難以想象的困難,多次瀕臨死亡,他的眼前甚至出現了幻覺,運動感也處于麻木狀態,有時真有絕望之感。但只要這個念頭一升起,他馬上就大聲自責:“儒夫,你想重蹈覆轍、葬身此地嗎?不,我一定能夠成功!”生的希望支持著林德曼,最后他終于成功了。他在回顧成功的體會時說:“我從內心深處相信一定會成功,這個信念在艱難中與我自身融為一體,它充滿了身體的每一個細胞。”
林德曼的試驗表明,人只要對自己不失望,充滿自信心,精神就不會崩潰,就可能戰勝困難而存活下來。
成就絕不會超過自信所能達到的高度
一位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將一只饑餓的狗放在類似迷宮的木板圍成的甬道中,狗為了覓食不斷地向上竄,向上跳,企圖越過木板出去。但每當狗向上竄時,就會得到一次電擊的懲罰,開始時受饑餓的驅使,狗仍然向上竄跳,但次數越來越少。經過反復幾次懲罰,狗就完全放棄出去的希望,再也不往上竄跳了。
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習得性無力感”。一個人自信心的喪失與這個實驗過程有相似之處。沒有哪一個人生來就缺乏自信心。以學習為例,天生對學習不感興趣,對學習從開始就沒有信心的學生是不存在的。學習上的“無力感”“無奈感”是由于多次學習失敗的挫折積累造成的,若考試成績一連幾次不理想,自信心便一次次被磨蝕,直至內心再也燃不起努力進取的熱情,“學習無力感”便形成了。“學習無力感”形成的原因多是在遭受挫折后,不注意總結經驗教訓,喪失信心,失去了一次次本可以創造走出逆境的機會,最后對自己只好徹底放棄。
如果首先想到的是“我做不好”這個消極的結果,大腦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被抑制,連嘗試一下的勇氣都沒有,自然更談不上探索和提高。
一個人的成就絕不會超出他自信所能達到的高度。
據說拿破侖親率軍隊作戰時,同樣一支軍隊的戰斗力,便會增強一倍。原來,軍隊的戰斗力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士兵們對于統帥的敬仰和信心。如果拿破侖在率領軍隊越過阿爾卑斯山的時候,只是坐著說:“這件事太困難了。”毫無疑問,拿破侖的軍隊永遠不會越過那座高山。拿破侖的自信和堅強,使他統帥的每個土兵都增強了戰斗力。所以,無論做什么事,堅定不移的自信力,都是達到成功所必需的和最重要的因素。
有一次,一個士兵快馬加鞭給拿破侖送信,由于跑得速度太快,在到達目的地之前猛跌了一跤,那匹馬就此一命嗚呼。拿破侖接到了信后,立刻寫了回信,交給那個士兵,吩附士兵騎自己的馬,從速把回信送去
那個士兵看到那匹強壯的駿馬,身上裝飾無比華麗,便對拿破侖說“華美強壯的駿馬不配給我這樣下等的士兵享用。”拿破侖回答道:“世上沒有一樣東西,是法蘭西士兵所不配享有的。”
是的,世界上到處都有像這個法國士兵一樣的人。他們以為自己的地位太低微,別人所擁有的種種幸福,是不屬于自己的,以為是不配他們享有的。這種自卑自賤的觀念,往往就成為不求上進、自甘墮落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