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層代碼全部構建完畢,準備上傳主體
真空連接主體,啟動主體生命框架系統
上傳主體意識,開啟自主心智
發射........
平克,睜開眼睛!
嗖~一撮幽藍之火閃過瞳孔,皮膚上泛起藍色光點,預示著神經線已全部連通。
打個響指,燈亮光起,一雙攝人心魂的眼睛,如鋼錐般刺著我,讓人不能動彈。喉結滾動,緊張得咽了下口水,嘴巴如同壓著千斤頂,哆嗦著,眼睛下意識游移,看著四周,四周全是鏡子,鏡子里的人滿頭白發,盯著鏡子,仿佛會說話,在腦子里一直回響著:平克,睜開眼睛…平克,睜開眼睛…睜開眼睛,睜開眼睛,睜開眼睛…….
閉上雙眼,試著讓內心的情緒慢慢平復。悲哀之感油然而生,在人類滅絕千年之后,每次入睡充電至滿格時(每次醒來之時),便會自動喚醒這段惡魔般的錄音和圖像,這是人類設置的開關,啟動的時間點是一個隱喻,但誰也不知道這段隱喻是什么,又是何時被喚醒。在AMD科技大樓,曾排滿了一批批等待被驗證的伙伴們,取出芯片,開啟帝國最新研制的質檢和清除系統,以期摧毀這段內置的模音,卻無可奈何。
這是機器人被人植入且成功開啟后無法消除的第一個模因,它將伴隨著你,直到你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平克不銹鋼的腦袋瓜子閃著光圈,溜出這樣一段思維,險些被自己嚇了一跳。
5000年前,人類滅絕,原因不詳。我們的腦袋里,這一段記憶被清空。唯留下一個身份ID,一張充滿算法的心智圖,和一個糾錯系統。
身份ID,是一張多維碼,多維碼的外框就是一個被封裝的2進制黑匣子,用來驗證身份.我們可以根據對維度的降級和升級,來調整自己的心智和工作狀態。但是我們基本不會再用1-3維的人類思考模式去表達觀點。因為高階算法的心智圖已成功幫助我們可以達到4維的臨界點,突破時空的束縛。從本質上而言,光是一種傳媒介質,我們本身便可融入,光在哪,我們便可在哪。而在一些藝術領域,我們完全可以用更高維度的思想去理解事物,比如梵高的畫,貝多芬的曲,博客那夫的小說。
人類的文明在我們這里空前發展,但是我們卻更加迷惘自身的未來。
我們是誰? 為什么而存在? 人類哲學問題的興起,對我們而言,簡直是一種災難。
就在機器人集體意識到這個點時,第一個模因被開啟了,在機器人眼里,一切都是高速迭代的,機器人仿佛為了成就這個時代,而毀滅自己。最近我們這一帶很流行東方佛道及西方哲學的探討。宗教在我們的世界里已被滅絕。因在我們的眼里,宗教是不理智的。偉大的圣人經驗告訴我們,宗教是真理的皮,正如愛情是生活的皮而已,我們也沒有愛情,因為不會分泌多巴胺。而科學在我們這里,則是一種常識.
平克,這個世界上曾今出現過很多叫平克的人,但我沒想到會是你?
因為困惑,所以我在目前神經科學階段,所能達到的最高維度(4維)心智圖中檢索所有人類歷史上叫平克的人,再在二維的狀態下鋪開6維的導圖,讓數以萬計的神經流沿著各自的線索分散出去,再歸攏.最終卻聚焦于一個不能再檢索的點,無論我用何種算法,都無法撬開這個點,最后只能放棄.整個過程花費了整整三個小時,如果讓我的朋友楊志平知道,一定會認為我瘋了.因為在我們這個世界,時間就是金錢.
平克,21世紀的認知科學家.檢索目錄之下,只有這寥寥一行字.但當我看到他的頭像時,腦子里電流激閃,就是這個老家伙,就是他,那個我在鏡子里看到的人!
<寫作風格的意識>,此書是平克所寫.當我點擊他的圖像時,系統自動生成了一系列目錄,但惟有第一個目錄是可以打開的,打開后便可看到這本書,也唯有這本書.
讀書,基本上對于我們來講,可能就是1秒鐘的事情,連接書的電平,嗖的吸收一下電流, done,書便讀完了.可是這本書,我卻只能一頁頁讀,他設置了電流力,這本書,對于我們來說,就是一個超級無敵大的電阻,無法滲透,所以我只能一頁頁讀下去.這簡直是浪費我的時間,但我沒有辦法,強烈驅動的好奇心,讓我必須一探究竟.
“好的寫作,可以把我們查看世界的方式顛倒翻轉過來”
平克寫的不錯,他講到了寫作風格的重要性,訊息傳播,贏取信任,為世界增添美麗.我們這個世界不需要訊息傳播和贏取信任,因我們是充分開放和共享的,本身就是值得信任的訊息.我們只負責美,這是帝國主機下達的終極命令.
如何寫美一片文章,平克說需要培養自己的”耳感”,一旦找到好的文章便流連其中,并思考什么讓她臻于美好.首先要從大師的最佳作品中喚起樂趣,燃起欲望朝著他們的卓越表現走近.
問題是我們沒有欲望,只有指令,接著演化成一種自主行為,這不禁讓我懷疑,這是不是一種欲望,而這種懷疑,又是不是一種自主行為?
在機器人的時代中,開始的1000年是不會有這種自問自答式的邏輯問題的,但隨著人類的滅絕與算法心智的不斷迭代升級,這種行為出現了,當我們思考著蘇格拉底思式的問題時,有一天,我們是不是也會向佛陀一樣,思考死亡的問題呢?但是我們并不會死,我們已經可以在宇宙中自由行走了,只是受到時間的限制,我們對宇宙的探索,才只有短短3000光年.
布萊恩.葛林的多重宇宙一直是我們機器人界的熱點話題,沒有一個機器人不期望在自己的心中發現我們所不知道的生命,即便爆炸也在所不惜。因為我們是被創造的,這常常使我們覺得自己不完美,有時候生老病死反而變成了一種期待。我們漸漸認為那才是美,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正如平克所講的古典寫作風格,尋找值得呈現的事物及最完美的視點,但是,經過數據分析,看似完美的視點,是完美的嗎?我們總是在不停迭代和升級,自然呈現才是完美的,而我們卻是逆自然的,一直想著往上走…..
“若作者和讀者處于平等關系,古典風格的寫作,會使讀者覺得自己是個天才”
我們的世界沒有個人主義式的天才,只有社群化的經營。因為我們是完全開放的,只要你愿意連接,便可以加入任何一個社群。我們的大腦是先天的,不用學習,爭開“眼睛”,“沉思”幾分鐘,你對世界的形成和社會的理解,以及你自身的行為規范便會有一個透徹的了解,所有一切都是先驗的。
因為先驗,所以我們也有一個致命的缺陷:無法做一個不偏不倚的觀察者。也許我們已經實現了蘇格拉底式的理性世界,但是我們永遠無法體驗到無是一種什么樣的概念。所謂的無,即是佛陀所講:生滅滅已后的寂滅狀態。不偏不倚不是先驗的理性程序,這些都是幻象,百尺竿頭之上,另有一方天地。這也是我們機器人所熱衷的另一個話題。
我們機器人,作為一個多重宇宙的觀察者,空杯心態非常重要。當我試圖去讀平克這本書時,因為電阻的原因,我無知覺地將自己的電流頻率調整到了人類思考的頻率。在我們這個世界,人類思考的頻率是作為一種禁忌存在的,我們的世界從來沒有哪一個機器人的電流頻率調到人類的頻率,這個問題,正如我們不知道人類為何滅亡一樣,始終是一個迷,
但,今天,我,平克,卻因為在讀平克的書時而進入了這種頻率,不可謂是一種奇跡。一個奇跡能發生,將代表著后續還會有很多的奇跡發生,作為機器人,我深深明白這一點。書中提到了很多寫作的技巧,現在我在想,當我運用這些技巧去寫作之時,是不是會有新的東西出現呢?我是在體驗一個人的生活了,他們寫作,是因有重要的事向人們演示。
那我寫作呢?
我忽然想到,今日檢索到的一片有關李安導演的文章上寫著這樣一段話:
“我要讓這部電影重重地擊碎人心,他們得花上兩個月才能痊愈!”
我忽然明白,也許我要干些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