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所相,皆為虛妄?!?/p>
最近“佛系”這個詞特別火,算是喪文化的一種直接表現。尤其一小部分“佛系”年輕人看似心態上隨緣自在了,其實是隨便且自我。說白了,有些責任我們作為青年人不去承擔,一定會有別人譬如父母、長輩替你去承擔。你面對挫折不選擇堅強,誰能要你堅強?你不堅強或者愈挫愈勇,將來的前程誰會向你保證繁花似錦呢?即使不求繁花似錦的前程,“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求其下者無所得”的道理人人都懂。青年人不奮進,又何來“青春之中國”呢?
我剛看到“佛系”這個詞時就覺得很奇怪。以“佛系”來指稱喪文化的一種現象,說明大眾對佛教的誤會很大。大眾對“佛”這個字本身概念不清晰,理解偏差很大?!胺稹北旧硎侵复髲卮笪虻娜?。佛教本質上是無神論的宗教。人在大徹大悟后的坦然自在,和遇到一些實際生活中的挫折選擇放棄逃避有很大的區別。佛教里注重人的擔當精神和愿力意識,所以佛教六度里有“精進”這一項。程度強的“精進”,在佛教里一般稱作“勇猛精進”。一個強調“精進”的宗教怎么會代表喪文化呢?佛教里講的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果法則。當我們做事不順時,最該反省的是自己,自己在之前少種下了什么因,而不是感嘆時機不宜或者懷揣著一種無所謂、得過且過的態度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