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過最曲折的路就是你的套路。”
“丫的,套路我居然還說你是真誠待我,簡直死不要臉!”
套路這詞砰地爆炸開來好像是近兩年的事,回想起來,略顯久遠,不過能持續熱下去的詞也著實不多,好歹,它算一個。
“套路”出現后,關于“坑”與“被坑”,“騙”與“被騙”,“傷害”與“被傷害”,“聰明”與“蠢笨”都披上了一層含蓄的外衣。不那么咄咄逼人,又恰如其分地體現了其中的婉轉曲折,這詞兒真妙。
套路一詞,多偏貶義,但實際上,“套路”本身亦分善惡。善意的套路是非常用心,惡意的套路是別有用心。
初入職場時,掃地拖地倒垃圾都是常有的事,也無關緊要;但被職場老手挖坑,內心便不能那么云淡風輕了。技不如人,位不如人,偏偏“套路”的能力也不如人,只能含淚咽下這委屈,這,是套路的“惡”。
前兩日,微薄一條熱搜呈現“爆”字符號,按耐不住八卦的心詳細看了原文及幾十條評論,發現,直男李晨求婚我們霸氣外露的范爺成功了,他提前半年時間花數百萬定制“新娘娃娃”(雖然看起來真的很恐怖,不解直男的審美!)送給范爺,足以體現多豪氣!多用心!這,可謂是套路的“善”,即本意是好的。
年少時的我們為了自己的男神女神,留著哈喇子餓著肚子,精心準備一份禮物,這“套路”我們誰都使過,只是有些人套路成功,而有些人失敗。善意的套路常常需要我們費盡心思。準備不足必被淘汰出局。由此看來,有時,套路是必需的。
那準備充足了呢?是否就一定套路成功呢?
前幾天看了拉庫馬希拉尼導演的印度口碑電影《我滴個神啊》,外星人PK來到地球不小心遺落了自己回家的飛船遙控器通訊裝置,在尋找過程中發生了一系列爆笑的事情。他詢問路人去哪里可以找到自己的裝置,路人告訴他,你去問神啊。在真誠而苦心尋覓“神”的過程中誤入許多宗教,有人告訴他穿白色衣服的人是家里有人去世了。于是,著實耿直的他見到身著白色婚紗的女士便去問他丈夫是否去世了?引得眾人打罵。
一個不懂套路的外星人只會相信他聽到或看到的事實,全然不理會這個中邏輯,必然討打無數。
真正能實現的,有價值的,具有實踐意義的并非“套路”本身,而是套路背后的邏輯,否則便如東施效顰,丑不堪言,還與目的背道而馳。
德國作家卡爾諾頓所著的《隱性邏輯》一書以識別套路、解析套路、應對套路及探究思維上的“套路”與人腦構成之間的關系四個角度為展開點,教我們快速切換思考方式,別被自己的慣性思維與大腦給套路了。
卡爾諾頓是著名語言學家,也是一名優秀的教育研究工作者,同時,也是一名創業家和演員。因多重社會身份及不同種類的工作內容,讓他養成了屏蔽“無意間的或不正確的”隱形邏輯的思考習慣。他具備語言學家的探究精神,教育工作者的嚴謹及演員的獨特創造力。
《隱性邏輯》是卡爾諾頓多重社會身份及多角度思考方式的具體體現。
關于工作記憶區
對思考有影響的兩個關鍵因素:一是我們大腦如何處理信息;二是大腦用來儲存信息的緩存容量有多大,也就是我們的工作記憶區有多大,或者是否有效率。
我們的思考需要很大的空間,容量不夠的話有可能泛濫或被堵住。而每個人的工作記憶區容量必然是不同的。對大腦的主流研究一直認為“思考是不能被訓練的”,那實際上是否是這樣呢?
舉一個自己的例子。
小學時我一直比較自卑,因為出身農村,見識短淺,又沒怎么接觸過城里的新鮮玩意兒,于是,家長會時老師就對我父母說我反應遲鈍,換言之,比較笨,將來不會有什么大成就的,讓他們一定要有心理準備。天曉得,這樣的評論在一個自卑的孩子心里得留下多大的創傷?我們還沒比呢,你怎么就可以判斷我的人生已經輸了呢?還沒賽跑,你就判我出局,我不服!
在隨后的求學生涯里,為了避開“成就不大”的魔咒,我比同學們更努力,沒等大學畢業,那些當年老師口中的“聰明孩子”就敗下陣來,不務正業了。相比如今的他們,那時的自己,我篤信,智商是可以通過訓練提升的,工作記憶區和情商同樣可以,他們三者之間有時也會相互重疊。通過有規律的訓練,我可以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擴大工作記憶區的容量,讓自己變得更“聰明”。
努力和進步使人幸福。
卡爾諾頓在《隱性邏輯》中提到,訓練記憶區會分泌更多的多巴胺,而多巴胺是一種幸福的、獎勵性的荷爾蒙。通過定期訓練,多巴胺儲存增多,我們的工作記憶容量可以得到拓展。
也就是說,進步使人幸福并非完全因為努力得到的成就本身,而是我們的身體也在發生一些微妙的變化,向我們傳達幸福的情緒。
《隱性邏輯》不僅向我們解釋了思考與人腦構成之間的關系,也仔細講解了日常生活中21個長期形成的思維習慣所造成的錯誤判斷,例如:為什么我們總認為自己是對的?為什么我們如此相信小概率事件?為什么對象劈腿了,我們仍然不愿意分手?為什么薪水漲了,我們依然要跳槽?
我們總是會莫名其妙的、無意識的被自己的慣性思維“套路”。可惜,我們時常發現不了這樣的套路。
那么,如何破解這些套路呢?
書籍通過生活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分析套路內容,并告訴我們如何手刃這些藏著腦子里、思維模式中的錯誤引導者。
1.反向思考,勇敢面對自己不信任的、討厭的人、事物或觀點。
一旦大腦形成一種觀點,就會用所有現有的信息來支持這個觀點。它會將這個觀點視為正確的,并銷毀所有質疑這個觀點的信息。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查爾斯勛爵、李羅斯和馬克萊伯通過試驗說明,人們在很大程度上被自己的信仰和固有思維模式束縛,無法接受新觀點。
——《隱性邏輯》
我們在組織一場會議或預備發起一場討論時總是會自己先做一些準備,尤其當這個決定或結論對你來說至關重要時。我們在開會或討論之初總是會積極地發動大家提出自己的觀點,一副要體現民主的模樣。除非你是真的不知道這事兒該怎么辦,否則,從大腦里或思維習慣上,你一定會將群眾的觀點不時與自我想法對照,而后巧妙地發起一些辯論,力圖維護自己心里早已打定的主意,盡管,它看起來不那么刻意。甚至,你都沒意識到自己的行為。
在腦子里,我們已經設定了一個模型,所有的民主觀點都只是為了完善這個模型,而非徹底改造它。
面對如此強權的“大腦”,我們可以做些什么呢?
A考慮所有初始因素,相信的VS不信的,你喜歡的VS討厭的,別忙著做決定;因為思慮不周全、初始條件不完善的決定很可能是偏見。
B多對自己的結論發起質疑,別忙著去證明他正確。
C一定要有意識的,而非無意識的思考和觀察。有意識的思考,別讓大腦找決定的“捷近”,阻止它;有意識的觀察和分析具體情況。
D不要盲目相信經驗,那很有可能導致一場自信的災難。
E阻斷情緒對大腦的影響,理智分析。
與思維定式和大腦“做斗爭”的過程增加了你理性分析及判斷的時間,避免了匆忙而錯誤的決定,也從一定程度上避免偏見。
2. 你是經驗主義者嗎?
找工作的過程中,我們面試一個新的崗位時,面試者通常會非常關注我們是否有同類崗位的工作經驗,他們試圖通過應聘者所填寫的信息及幾個情景模擬的問題探出你是否是一個經驗豐富的老手。如果你的回答完全符合他們設定的答案,那你就太幸運了,成功幾率為60%。
但是長期的招聘面試及錄用結果告訴我,他們的判斷很可能是錯的。
一個人過去的成功與未來的成功之間可能毫無關系,他將來要面臨的情景與遇到的狀況很可能完全不同,尤其是當他涉足了一個完全不同的行業時。
很多經驗豐富的老手都敗在了完全不同的企業文化里,無論這個企業是大還是小,是幾十人還是幾千人。因為,過去的嘗試雖然成功了,卻并不代表那就是最好的選擇,也許還有更好的成功的方式;他這次面臨的也很有可能是一個新的挑戰,強用過去的經驗,不一定成功;而且,經驗主義者,更懶于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碰到問題人們總是習慣于先用過去成功過的方式。但舊有的經驗會導致我們錯過最好的辦法。如果你能有意識地思考解決方法,然后進行驗證,而不是直接用老方法解決,就能跳出這種思考陷阱。”
3.為什么單詞量更大的他們考得更差呢?
大學時,有個同學,對英文極其熱愛,每天早上從睜眼起便開始學英文,一直學到熄燈睡覺,從日常英文到專業英文,他很少有不認識的詞。在我看來,他就是一本活著的字典。
但是,比照他極其用功之前與之后會發現,成績并沒有太大區別,甚至,那些成天躺床上的人與他的成績也是差不多的。我們還曾得意洋洋地說,看來努力沒什么意思,不都考一樣的分數嗎。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首先這不是巧合,也不是考試失誤。工作記憶容量大的人,會樂意用盡自己的工作記憶容量。而壓力會導致對壓力本身的思考。一旦如此,就沒有那么多的工作記憶容量可用了。他們的思考會變慢并且消耗能量。”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平日閱讀時,他的單詞量天下無雙,但到考試時容易模棱兩可,較難調動腦子里的儲備。因為調動的難度和量更大。
如此說,絕非鼓動大家偷懶。記憶容量小的人,在重壓之下表現得非常穩定,因為他們不能變得更差,但是,也不會更好。從長遠看,能夠找到更合適、更復雜的解決策略的人才能笑到最后。
《隱性邏輯》一書除了解釋以上幾個經常出現在生活中的問題點外,還對諸如歸納法帶來的偏見,多數人的智商因為集體評估而更勝一籌,我們在購物時會被一些背離最初目標的因素所影響等一系列大腦蒙蔽我們的幌子展開了分析和解釋。
布萊克說:在藝術創作中,第一個意念最佳;在其它的事情上,反復思考的結果最好。
過往的教育太過千篇一律,如今的社會卻迫切需要獨立思考的能力。當我們絞盡腦汁時,會無意識走入自己設定的圈套,還渾然不知,因為成長的過程中有太多的模子放在我們的腦子里,拿來便用,無需質疑,有時,這些模子碰巧還是很好用的。但大多數時候,它們都是不可靠的。
質疑大腦傳遞的模棱兩可的信息,我們需先明白其中的套路,才能繞過重重彎路,直達正確目標,解決真實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