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的誕生,從滿大街五顏六色的騎行風景,到手機里各式各樣的單車軟件,都預示著一個商業模式的崛起。但是這真的是共享經濟嗎?共享經濟本質上強調的是共享,并不是租賃。單純的質押需要一對一模式,也就是我交出一份押金,必須占有一份資產,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共享單車則不同我不可能每次使用完單車都把押金退出來,下次使用再把押金充進去,而必然是使用期間押金要在單車企業那里長久存放。這樣一來,共享單車不再是一個租賃物對應一份押金,而成為一個賬戶對應一份押金,本來一對一的傳統租賃,變成了一對多的押金共享,產生了金融屬性,并且是加了杠桿的金融。據今年的8月份數據顯示,保守估計,到目前為止,僅共享單車領域的存量押金規模近100億元。而目前公開已知的有6家共享單車企業倒閉,造成用戶押金損失已經超過10多億元。共享單車的倒閉陷入押金難退風波。
前不久,一共享單車企業的CEO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困局主要是兩個原因,除了資金不夠以及決策失誤外,競爭對手的背后操縱也是一大原因。有些即將面臨被淘汰的共享單車們,卻發現了另一條“起死回生”之道,一些在市場競爭中處在不利地位的共享單車企業,轉而用夸大宣傳的方式招攬加盟商,轉嫁金融困境。更有甚者以高額的回報為誘餌招商,讓人懷疑其是否在騙取加盟費,披著共享經濟幌子搞金融傳銷。的確,無論是經濟發展的方向,還是創業投資的風口,共享經濟都已經是上至政策下至民生都繞不開的熱門話題。而資本在其中加速布局,也是以當下的投資風險對未來的巨大機遇。但在最具代表性的共享單車身上,卻呈現虛火過旺的勢頭。應該說,在政策的不斷收緊、輿論不斷以“普惠”還是“互害”加壓之下,共享經濟特別是共享單車在過去兩年一直上升后迎來了轉折點。那些在市場優勝劣汰規則作用下擠出的小公司,必然會遇到死亡之痛。這是資源重新配置的必然過程,但如果通過這種夸大的宣傳——“年投入0—40萬元,毛利率高達88%,投資回報率高達700%”,力圖把失敗轉嫁給新的接盤俠,已經更像是一場資本的騙局而非是賭局。
共享單車本身,確實是發現了人們出行領域“最后一公里”的需求,但后期的瘋狂發展完全依靠的是資本力量,在不斷投錢才能保全自身的共享單車行業內怎么賺錢、怎么盈利,這些目前都尚未清晰。那些即將被淘汰的小公司們,在共享單車行業進入“下半場”后,已然到了對資金“饑不擇食”的地步。這不難想見,但無論夸大宣傳還是拋出“700%的回報”的誘餌,都不僅將會阻礙市場資源重新配置的過程,甚至很有可能會導致后期泡沫破裂危害性的擴大。絕大多數的用戶、受益者,都認同共享單車的價值。不過,共享單車給社會帶來的問題,同樣也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