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同道路,有一馬平川的坦途,有崎嶇不平望不到邊的山路,人生似旅途,不同的道路呈現形色各異的景致,不約而同地伸向神秘的遠方。然而,目的不是歸宿,選擇勾勒人生跡象。
什么是好的選擇?培根說:最近的捷徑通常是最壞的路。
女人,試圖通過婚姻改變命運,錯將自己的一生掩埋。她,出生在偏僻的農村,不論冬夏,天不亮就起床,挑水、背柴、養牛喂豬,上學須走二十多里路,放學回家擔著農肥爬坡上坎,遇見集市趕場,好容易出門一趟還得背上沉甸甸的土特產,賣了錢買米買鹽。望著連綿不斷的大山,她不禁打著寒顫:“這么多這么重的農活,啥時候是個頭啊!”
她太想改變自己的生活。于是,在心里默默地祈禱:只要能離開這個鬼地方,和誰過一輩子都可以。也許老天聽到了她的心聲,不久便滿足了她的愿望,賜給她一個生長在平坦地方的男人。從此,她不再日復一日地臉朝黃土背朝天。偶爾,還可以去鎮上看場露天電影,逛逛小店。好日子,說來就來,幸福,唾手可得。
好景不長,男人便暴露了真實面目,一言不合動口動手,拳打腳踢。她想,興許是太年輕,有了孩子就好了。誰也不會料到,孩子的相繼出生非但沒有改變這個家,還讓他變本加厲,肆無忌憚。也許是因為壓力和負擔,而更多的是出自性情,酗酒、賭博、晚出不歸……
原以為,婚姻改變命運是一條捷徑,能讓自己過得稱心如意。然而,事實上,婚姻確實改變了她的命運,讓她的一生顛沛流離。
愿望總是美好的,現實卻是殘酷的。選擇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結果常常出人意料。只是這個結果,對于她來說,代價太大。
什么是好的選擇?付出自己最能付出的,換回來自己最重要的,就是好的選擇。
馬克,是我的精神領袖。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的行為顛覆了我的價值觀。他大我十歲,在關系上是我的長輩,但相處起來更像朋友。
他在國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思想新銳,能力突出,與領導同事的關系也十分融洽,前途可謂一片光明。可是,他居然舍棄“穩定”,踏上繼續求學的道路,追尋不可知的茫茫前途。為此,父母苦心相勸,領導多次挽留,他終究以23歲的“高齡”去了他心馳神往的北京,學他夢寐以求的英語。
畢業的那一年,正是非典肆虐的時間,校門緊閉,推遲離校。猶記得,學校解開禁令,他尋覓的第一份工作是長城飯店的翻譯,后來做項目,成立公司,走上了創業的道路。
他是我最親近的長輩,更是引領我不斷向上的航標。
為了心中那個孜孜以求的夢想,他是家族中第一個違背家長意志,放棄“鐵飯碗”獨自闖蕩的有志青年。從欠發達的地方到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相距遙遠的不是路程,而是思想,眼界、認知、格局。也許,這是成功,而且來之不易。
實現了理想,收獲了財富,開拓了眼界,擁有了自己的商圈,人生至此,夫復何求!然而,他不會停留,路漫漫其修遠兮,汝將上下而求索。他一邊打理公司,一邊繼續學習,攻讀碩士學位。切切于心的北京改變了他的境遇,念念不忘的英語成就了他的人生。他,成為了大多數人眼里的“成功人士”。
多少人企盼得到外界的認可,多少人每一步都希望聽到掌聲,然而,一個人要達到高峰,需要做多少準備,走多長的路,承擔多久的不理解!只有那些敢于走得更遠的人,才知道自己到底有可能行將何處。
洗盡鉛華,行走在人生邊上的百歲老人楊絳先生感慨道:
我們曾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企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發現,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我們曾計較付出的回報,到最后才懂得,一切得到終將失去,只能空留一抹浮名。走好選擇的路,別選擇好走的路,你才能擁有真正的自己。
年輕的我們,可曾問過自己:人生最曼妙的風景,是在遠方,還是在心底?
記得大學填報志愿,我毫不猶豫地填了“中文系”,好心的親戚幫我改成了“英語”,只因未來的選擇更廣。然而,那四年,我學得痛苦,到底不是因為有多難,而是因為我一點也不愛。我更喜歡去文傳院蹭課,去看那窗前花團錦簇的櫻花。直到大三,開設了翻譯,才逐漸找到了我那無處安放的魂魄。我因此抱憾,沒能分配更多的精力看我想看的書,學我想學的知識。我深刻地領悟到:沒有愛的選擇,只是盡義務。
然而,對于專業的選擇,楊絳先生可是幸運了好多。她不偏科,文理均衡發展,老師們都偏愛理科,認為楊絳也應該選擇理科更有發展前途。于是,她回家征求父親意見,父親回答說:“沒有什么該不該,最喜歡什么,就學什么。喜歡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
是啊,沒有什么該不該,喜歡什么就學什么,興趣即是最好的老師。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的演講中提到:“你得信任某個東西,直覺也好,命運也好,生命也好,或者業力。”冥冥之中,自有天定。
什么是好的選擇?曾有人問登山家:“為什么要登山?”登山家的回答是:“因為山在那里。”“為什么你要這樣的生活?”“因為這是我的生活。”這也是一種選擇,因為適合他自己。
十字路口,很難說得清楚選擇的結果是前進還是后退,是光明還是黑暗,有時候,一個選擇,就是一生。沒有任何人能夠為你的選擇買單,所以,問問心,問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