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臨下班時,接班的老李找到我,拉著我說了件事情,她很委屈,噼噼啪啪像打機關槍一樣,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昨晚一男一女帶著一個小孩來到科室輸液,老李穿刺的時候,男的忽然來了一句:“如果再打一針起庖的話,你們這些護士小心被扇幾耳光過年。”
老李心里很不是滋味,一向覺得自已心理受病人影響的她覺得自已嚴重受了威脅,不巧的是,真的穿刺滲漏了。
老呂換了老李進行穿刺,囂張的男人沒再說什么,穿刺成功了。
回到座位上的一家人,一會兒男人又在叫嚷護士過去看,老呂過去一看,滴速有點慢,重新調整了下,男人沒再嚷。
奇怪的是,在老李跟我激烈的傾訴里,我并沒有聽到一點一滴為什么事件沒有惡化的原因。
照顧到她的情緒,我在仔細傾聽,安慰她后沒有當著她的面去弄個水落石出。
事后我仔細詢問了其他人,核實了男人的確態度惡劣,語言粗暴,但是一起來的女人還比較好,后來還專門道了歉。
為什么老李看不到這一點呢?
在最近的例會上,護理部主任提到一件事:全院有幾起投訴科內老護理人員態度不好。
我在調查了幾起相關案例之后,發現幾個共同特點:
1.均為科內上常白班的四十歲左右護士;
2.樸實,爽朗,常規工作完成沒有問題。
3.解決或面臨問題的方式有驚人的一致性:從自我出發,簡單化;
3.平時與人交往也心直口快,語言模式令人易生誤會;
4.遇到沖突時全是病人的錯,否認自已有提升空間;
5.認為自已的經驗可以應對工作,對新知識,新技能學習缺乏興趣,尤其在溝通技巧,比如自我心理調適、語言模式、主動服務、危機事件處理流程上。
回到那個案例,如果老李本著在自我保護的前提下,為病人做好優質護理的態度下,她會考慮這樣說:
1.共情
“我也是有小孩的人,您想一針打好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2.擺明立場
此時話軟一點,讓病人家屬轉移對我們工作不滿的注意力,比如
“前面有滲漏,可能有多方面因素,我會盡最大的努力做好穿刺,您覺得這樣行嗎?”
病人此時可能會有多種反應:
1.認可,此種情況溝通好后再進行穿刺。
2.堅持那套所謂扇幾耳光,此時護士可以確認病人是否需要其為之服務,如果要服務又要暴力威脅,那就以平緩正式的語氣告知病人要報警,明確在人身安全受到威脅時,個人心理壓力巨大,優質服務很難保證。
一般來說,在認真溝通后問題會減少,也許仍有極個別的病人有情緒,但不足以引發暴力沖突。
這里還有一個秘訣,就是在踫到極個別難纏病人時,讓其它病人主動為你說話。
小李今天上急診午間班,她提早到了十五分鐘,與白班交接了輸液病人、出診趟數。態度熱情,觀察也很細致,病人也對她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一會兒功夫,出診出去了二趟,又有城區電話進來,小李趕緊去接電話,此時科內救護車己經沒了,求助電話是一起車禍,小李詢問病人情況,問病人是自已用車送,還是等待院方從其他醫院調車,這個人卻回答自已是路人,小李讓他迅速告知病人,電話卻被掛了。
再拔過去,電話卻沒人接了。
注射臺那邊卻圍了好幾個病人,小李邊聯系邊以懇切的語氣溝通讓病人稍等,有拔針的,有滴速不好的,有等待輸液的。
然而卻有一位婆婆在那不依不饒,一臺捶臺子,一邊大聲吼叫要拔針。
那邊電話沒人接,這邊有人在鬧。
考慮到急救電話的重要性,小李堅持再拔了一次,仍然沒有反應。
小李趕緊過去拔針,婆婆仍在那氣勢洶洶,周圍的人紛紛勸導,還有不少人用不贊同的眼神看著她。
拔完針后婆婆在那罵罵咧咧,小李哪有時間跟她計較,此時她心里念著的,還是那個電話。
好在出診班老丁己回來,小李讓她迅速再聯系下,考慮到婆婆罵罵咧咧,小李讓老丁叫了保安。
婆婆威脅自已去上個廁所來,還要鬧。
小李根本沒時間應對,還有病人要拔針,要打針。其他病人紛紛安慰小李,也很配合,注射臺前圍的病人也沒了。
囂張的婆婆在保安面前傾訴了一大通,保安詳細解釋了情況,事情解決了,婆婆沒再罵人。
所以,在有些由于資源的缺乏導致的問題,比如缺少專職調度、少人少車時,只有在盡全力對待好每一個病人,盡可能調動能用的資源,比如主動服務、態度熱情、合理解釋、請保安協助等。
不論老李小李,私心都有一個愿望,希望院長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看一看在那些忙亂的時間段,護士們都承受了什么,讓工作流程更便捷,讓人員稍微能充足一點。
在基層醫院,院長不容易,但在因分級診療和春節返鄉高潮前,護士也不容易,在日益提升的病人需求前,仍難盡善盡美。
做好手頭的每一件事,盡力尋求最便捷的幫助,面對奇葩病人情緒平穩。作為一名基層護士,做好這三點,就無愧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