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
斷斷續續地讀完了由日本作家岸介一郎和古賀史健著的《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看下來其中的好多觀點都是反常識的,但卻從另外的角度認識了我們自己,“我”與社會的關系。這本書以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為基礎,通過哲人與青年的對話展開來說明我們一出生就不可避免與這個世界發生關系從而遇到的種種問題,并通過問答的方式,對青年提出的困惑給出了解答。
什么是阿德勒心理學?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是一名奧地利的精神科醫生,他于20世紀初創立了一門全新的心理學,與弗洛伊德和榮格并成為心理學三大巨頭。
在許多方面,阿德勒的人格理論是與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相對立的。鑒于弗洛伊德看到的總是陷于與社會或各個人相互沖突之中的個體,而阿德勒看到的卻是尋找友好、和諧的個體;弗洛伊德忽視了有關人生意義的問題和未來的理想對人生的作用,而阿德勒卻以這些問題作為他理論的核心部分;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看成是由一些常常相互沖突的不同結構部分構成的,而阿德勒卻把心理看作是幫助達到個人未來目標的有機整體。因此,他為他的理論選擇了“個體心理學”這一術語,而絕非存心用這一術語來暗喻人們是被私欲而激發去滿足生理的內驅力。相反,他意指各個人雖然是獨特的,但是他們都是以內心的和諧和力求與所有同伴相合作為其特征的。
從本書中作者提出了以下的觀點,對我的啟發意義很大。
**# 1.世界及其簡單,人們隨時可以獲得幸福
**
雖然初次看到這句話時,我心里頓時無比鄙視作者,已經過的很艱難了,不拆穿就算了。還說什么世界及其簡單,我們隨時可獲得幸福,那不是癡人說夢嗎?
每天的被一大堆的工作纏的焦頭爛額,生活過的一塌糊度,完全找不到自己的一點空間。幸福這個詞就是天空中的星星一樣,遙望而遙不可及。
可是,作者說,
人并不是住在客觀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營造的主觀世界里。你所看到的世界不同于我所看到的世界,而且恐怕是不可能與任何人共有的世界。問題不在于世界如何,而在于你自己怎樣。透過墨鏡看世界,世界會變暗,我們要有勇氣面對摘掉墨鏡后的世界。
這么一想倒是,每個人的客觀世界都是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主觀世界,且各不相同。我們大多數人的困惑大都一樣,是因為我們都沒有真實的看到這個世界本來的樣子,從而產生了各種問題。
# 2.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過去我們總是認為,一切結果之前都先有原因 。 “現在”由“過去”決定。我們的現在甚至未來全部都由過去的事情所決定,而且根本無法改變。比如我們跑步堅持不下來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沒有時間,天氣狀況等各種因素。正是時間緊,天氣不好決定了我們跑步堅持不下來。
而阿德勒心理學否定決定論把這些原因歸結于目的論。否定心里創傷,任何經歷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我們并非因為自身經歷中的刺激——所謂的心理創傷而痛苦,事實上我們會從經歷中發現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其實我們跑步堅持不下來是我們為自己編造了跑步下來的借口,時間緊,天氣原因正是為了“堅持不下來”這個目的而制造出來的。
看到這些解釋,突然想到自己早上睡懶覺拖延,想做的事情遲遲未動都找到了好的借口,這些借口真為了滿足賴床,不去行動這些目的而一次又一次用各種不同的理由來搪塞。這樣一來,我們是多么荒謬啊,把自己的不幸總是和過去聯系在一起,而忘記了當下應該做的事情。
** 3.不必成為他人,我就是我。
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動選擇的結果。我們總是不斷下著不改變自己生活方式的決心。一方面,如果一直保持“現在的我”,那么如何應對眼前的事情以及其結果會怎樣等問題都可以根據經驗進行推測,可謂是輕車熟路的狀態。即使遇到點狀況也能夠想辦法對付過去。另一方面,如果選擇新的勝過方式,那就既不知道新的自己會遇到什么問題,也不知道應該如何應對眼前的事情。為來難以預測,生活就會充滿不安,也有可能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著自己。也就是說,即使人們又各種不滿,但還是認為保持現狀會更加輕松、更能安心。你的人生取決于當下,無論之間的人生發生過什么,都對今后的人生如何度過沒有影響。
我們應該學會悅納目前的自己。每個人都存在個體差異,我們總是一味追求我們得不到的東西,想要成為心目中的那個“別人”。而對于自己擁有的財富卻渾然不知,在自己想要成為別人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甚至于忘記了原來自己的樣子。我們沒有好身材,身高顏值都不滿意,那就利用我們已有的自身條件來打磨自己,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
4.一切煩惱都是人際關系的煩惱
我們主觀上自卑感終究產生于與他人的比較。我們對自己的身高不滿意終究還是與他人的比較,也就是人際關系中產生的一種主觀自卑感。小到家庭,班級,公司,團體,大到社會,我們總是被林林總總的人際關系所圍繞。而我們總是在與他人的比較產生了優越感或者自卑感,到都不是病態,而是一種能夠促進健康、正常努力和成長的刺激。
但是優越情節或者自卑情節就嚴重阻礙了我們的發展,把每次人物都看成是與他人的比賽,一次次較量,苦惱接踵而至。這就是我們不幸福的根源。
**5.要學會對人生三大課題——交友課題、工作課題、愛的課題進行課題分離。
**
基本上,一切人際關系矛盾都起因于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夠進行課題分離,人際關系就會發生巨大改變。
辨別究竟是誰的課題的方法非常簡單,只需要考慮一下“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要由誰來承擔?”
首先要思考一下“這是誰的課題”。然后進行課題分離——哪些是自己的課題,哪些是別人的課題,要冷靜地劃清界限。而且,不去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這就是阿德勒心理學給出的具體而且有可能徹底改變人際關系煩惱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觀點。
6.直面課題的勇氣
人際關系的終點是共同體感覺,過去到未來,甚至包括宇宙整體在內的一切。把他人看出朋友,并在其中能夠感受到有自己的位置。人只有在能感覺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可以獲得勇氣。獲得勇氣可以通過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來實現。自我接納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誠實地接受這個”做不到的自己“,然后盡量朝著能夠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對自己撒謊。他者信賴是給予對方充分的信任建立深厚的關系的。他者貢獻是為了自我價值而對作為伙伴的他人給予影響、作出貢獻。一旦獲得了勇氣,對于人生遇到的難題就會有相應的辦法解決它。
人生的意義是由我們自己賦予自己的,一旦我們不斷賦予新的意義,讓每一天都充滿新奇和挑戰。通過這本書我懂得我們想要改變自己就要有向前邁進的勇氣,去改變當下不完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