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比:好文分享
看了第二次,依然感動
我很少轉貼文章~這篇文章剛剛看了,有洋蔥阿~和家人們分享。
?開學的第一天,張老師站在五年級的學生們面前,說了個謊。她看著她的學生們,說她會平等地愛班裡的每一位同學。
?但這是不可能的,那是因為坐在前排的一個小男孩,他叫李德惠。
?張老師發現,小李根本無法與其他孩子們玩到一起去。他的衣服很邋遢,身上也不整潔,而且不怎麼受大家歡迎。張老師很喜歡在他的卷子上用紅筆畫一個個紅叉。
?過了不久,張老師教課的學校要求老師對每個孩子過去的記錄進行審閱,她把小李的檔案放到了最後一個才看。然而,當她看小李檔案的時候吃了一驚。
?小李一年級的老師寫道:“小李是個聰明的孩子,永遠面帶笑容。作業寫得很整潔、很有禮貌,他給周圍的人帶來了歡樂。”
?二年級的老師寫道:“小李是一個優秀的學生,深受同學的喜歡,但是他很苦惱,因為他媽媽的病已經到了晚期,家裡生活困難。”
?三年級的老師寫道:“母親的去世對他是個沉重的打擊。他試圖盡最大努力,但他的父親責任感不強,如果不采取一些措施他的家庭會對他產生不利影響。”
?四年級的老師寫道:“小李性格孤僻,對學習不感興趣。他沒有什麼朋友,有時會在課堂上睡覺。”
?此時,張老師才意識到問題的所在,她為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愧。
?老師節到了,當學生們送給她老師節禮物之時,她更是無地自容。學生們的禮物是用明亮的彩紙包好,上面扎著美麗的絲帶,唯獨小李的不是。
?他的禮物是用厚厚的牛皮紙袋包裹,那紙是從雜貨袋上扯下的。張老師費了很大勁才打開這個禮物。
?那是一只水晶石手鏈,上面有顆水晶石已經丟失了,還有一瓶只有四分之一的花露水。一些孩子開始發笑,她制止了他們。
?她大聲誇讚這只手鏈多漂亮啊,並把它戴在手上,還在手腕上擦了些花露水。
?那天放學後,小李說了一句話才走:“張老師,今天你身上味道就像我媽媽以前一樣。”
?孩子們走後,她哭了至少一個小時。就從那一天起,她不再研究怎樣教閱讀、寫作和算術,而是研究怎樣教育孩子們。
?張老師開始特別關注小李。與她一起學習時,他的大腦便顯得靈活起來,她越鼓勵他,他的反應就越快。
?到了這年年末,小李已經成為班上最聰明的孩子,盡管她說過會平等地愛所有的孩子,但小李成了她的“寵兒”。
?一年後,張老師在門縫下發現一張紙條,是小李寫的,他告訴她,她是他一生中遇到最棒的老師。
?又過了六年,張老師又收到小李的另一張紙條。他說,自己已經高中畢業,成績排在全班第三名,她仍是他一生遇到的最棒的老師。
?多年後,張老師收到一封信,這次小李說,當初拿到學士學位後,他決定繼續留在學校深造,他還說,張老師仍是自己一生中遇到的最好的老師。但如今信上的落款變得長了些:醫學博士李德惠。
?那年春天,小李又來了一封信,說他馬上要結婚了,他不知道張老師是否願意參加他的婚禮,並坐在新郎母親的座位子上。
?當然,張老師去了。她戴著那只丟了顆水晶石的手鏈,還專門噴了小李母親用過的那種花露水。
?師生倆互相擁抱,李德惠博士輕聲在張老師的耳畔說道:謝謝你,張老師,非常感謝你讓我知道自己可以有所作為。
?張老師眼含熱淚,低聲說:小李,你全搞錯了,是你教會了我,直到遇見你,我才知道如何做老師。
?希望把這個故事傳遞給所有的老師和教育工作者。
?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了有效的教育制度,回看學生的年度評語。
?我們看到優秀老師的責任,她認真完成了工作,並且思考了她以往的工作,更可貴的是她有一顆愛心,願意為此做點什麼。用實際行動給予了孩子最大的鼓勵。
?駱家輝先生曾經說過:中國人可以給陌生人大筆捐款,卻不為自己身邊的人給予幫助。
?張老師給予了她身邊人的幫助,才是真正的正能量。
?對於一個孩子,老師是多麼的重要,他們需要老師的愛。同樣地,對於一個孩子,父母是多麼的重要,他們需要父母的愛。
Eddie:學生們不會記得你教了什么。他們只會記得你是誰。
童童:其實最近一直在思考,到底什么是幫助?什么是影響?因為發現任何人的改變真正啟動他的是他自己,也許在一個階段我們幫助了,可他會恢復到原來的樣子,因為一個人有內在的習慣和規律,打破和重塑不能只依靠他人。所以,我就在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幫助,什么是影響?到底如何做才是有意義的。
Eddie:我們不是要幫一個人打破和重塑,我覺得教育的目的在于教會對方怎么去打破和重塑
教育不是要給他what,不是我有,我給了對方,教育至少應該做到how,讓對方知道怎么做。如果可以,要給他講明白why
自己的理解。就拿導圖舉例,直接告訴對方什么是導圖,可容易了,三分鐘就說明白了。可是要教會學員在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去使用導圖,就需要耗費一段時間,要讓對方理解better your life這個 why,也需要更多時間
蔣春華:任何別人覺有用才回去學。所以先建立需要。
彭月麗: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我覺得從一個學生的角度,因為眼界和經驗的有限,老師幫我們打開一扇窗,指出一條路,并陪伴著我們去探索這條路的樂趣。如果我喜歡我就選擇讓它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如果我覺得它不適合當下的我,我可能暫時放下。老師的作用是帶學生認識與弄明白一些事情,至于學生選擇與否就是學生的事情了。畢竟這個世界的道與術太多了。況且佛度有緣人,更何況是人呢。誰能幫到誰,也是需要緣分的
楊潔:被幫助的人如果需要,才會覺得幫助是有用的。否則可能浪費了自己的精力,吃力不討好! 有一句話“未被邀請的勸誡是對他人的貶損”,換個角度,可以說“未被邀請的幫助是對他人的貶損”? ? ? ? ? ?這句話和我們從小被教導的要主動幫助別人是有些相悖的,所以有時人會糾結。 ? ? ? ? ? ? ? ? ? ? ? ? ? ? ? ?作為老師,學生正需要的幫助,老師可以幫到,學生有反復是老師控制不了的。
周展:我覺得還是一個動機問題。在GTD實踐小組中,在大家遭遇非常忙碌的狀態時,想改變現狀了,就很積極的學習并改變,而一旦狀況變了,事情不多了,動機就減弱了,感覺按老的習慣做事也挺好的。這讓我想起了羋月傳里的商鞅變法,安于現狀的人還是喜歡舊制。作為老師如果能做到羋月訓三軍,激發出大家發自內心的強大動機,我覺得才能持續的更久,走的更遠。當然一切不必勉強,正如月麗說的,也要看機緣。
菲比:蘇格拉底說
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大偉:摁贊。
群智記錄,僅供討論學習,請勿打賞。
記錄:Eddie屈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