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8日? ? 星期五
弗吉尼亞.伍爾夫的《普通讀者》雖然讓我這個文學水平有限的人讀起來有點吃力,但那些有趣的比喻和恰當的對比還是讓她的書評對我產生了致命吸引力。
非常高興她點評莎士比亞時代,也是伊麗莎白女王時代的戲劇的優缺點。她還區分了讀小說與讀戲劇的個人感受,精辟而經典。啟迪懵懂。
此書含金量很高,比她的小說有意思多了。
《普通讀者》一點不普通。大愛!
2016年11月26日? ? 星期五
還是焦躁之心在作祟,即使再好看的書,碰到有點看不懂時,沒有停下來反復品味,依舊囫圇吞棗,盡快讀完。結果自然是消化不良。
以下是在《普通讀者》中的摘錄:
1、 因為作家有兩種,一種是牧師,他們拉著你的手,一直把你領到神秘的殿堂;另一種是普通人,他們把教義包藏在血肉之中,描繪出整個世界,不剔出壞的方面或強調好的方面。
2、我注視的世界是我自己;我的目光投向我自身的微觀世界;而另一個世界我只把它當成我的地球儀,有時為了娛樂轉動一下。(木.瓊森)
3、我們往往只閱讀過去時代最杰出的著作,所以容易忘記文學作品有多么大的強迫力:它不肯讓人被動地閱讀,而是抓住我們,閱讀我們;嘲笑我們的成見;質疑我們習以為常的原則;并事實上把我們分成兩半,使我們在享受的同時放棄或捍衛自己的立場。
4、因此蒙田以其不可抑制的活潑在無數古人中脫穎而出。我們一刻也不會懷疑他的書不是他本人。他不肯說教,不肯布道,他總是說他和別人一樣。他所有的努力就是為了把他自己寫下來,為了交流,為了說實話,這是一條‘崎嶇的道路,沒有看上去那么好走’。
5、能夠輕松地與鄰居談論他們的娛樂、房子或爭吵,并真正喜歡與木匠和園丁講話的人是幸運的。交流是我們的主要任務;社交和友誼是我們的主要樂趣;閱讀不是為了獲取知識,不是為了謀生,而是為了把交流擴大到我們的時代和地區之外。
伍爾夫夫人的評論是讓作家與其作品拴在一起,顯然對兩者都感興趣。
通過廣泛的閱讀,左右逢源,信手拈來,互相佐證。精粹浮上來,渣滓沉下去。
篇篇都是佳作啊!除卻崇拜,只有望洋興嘆。
有趣的是,她認為汪洋的文學之海大部分都是文學垃圾。被她揀選出來評鑒一番的作家們可以含笑九泉了。
好的書評人很了不起!
2016年11月25日? ? 星期五
加拿大作家奧黛麗.朗寧.托平的《鸚鵡查理》剛剛看完。
惋惜之情未了,去和自家籠子里的虎皮鸚鵡聊了會天,告訴它這個同類的故事。
“小虎”撲扇著翅膀歡樂地應和我,不知聽懂沒有。
小查理是一只感動美國的中國鸚鵡。作家在香港把它買下,那時它已經會說中國話,包括臟話。它給托平一家帶來很多歡樂。帶給讀者的更多。
謝謝小查理,也謝謝超級有愛的五個女兒的作家媽媽。
2016年11月28日? ? 星期一
匆匆翻完美國作家喬納森.薩弗蘭.弗爾的《吃動物——一個雜食者的困惑》。
心里有點難受,沒有仔細看的原因是害怕那里面有太多黑暗的東西。
人類有時謙虛地承認自己也是動物,又驕傲地加上”高級“兩字,更是大言不慚認為自己是萬物之靈。
正是這樣的萬物之靈,殘忍地剝奪無數異類的生命,只為口腹之欲或者情緒上的需要。
小時候喜歡踩螞蟻,捉螞蚱,逮螃蟹,還喜歡看宰年豬。
待宰的肥豬驚聲尖叫,宣告養豬人一年的辛苦到頭,喜慶的時刻來臨。若是誰夸獎待宰之豬又肥又壯,那養豬人眼角的皺紋便喜悅地加深。
每當此時,我毫無憐憫之心,伸長脖子去看明晃晃的長刀如何插入那豬的脖子。有人在刀口處接著一個大盆子,熱氣騰騰的鮮血自噴射狀到滴水狀流入盆中,一滴也不曾浪費。
看得津津有味,想著晚上可以喝新鮮的豬血湯了,豬血嚼起來還嘰咕嘰咕的,很特別。
我難道不殘忍嗎?集體潛意識嗎?
2016年12月1日? ? 星期一
午睡之后,睡眼惺忪地看完莎翁的《第十二夜》。
劇情設計老套,又是陰差陽錯,又是雙胞胎,又是女扮男裝。莎翁總是喜歡用這樣的梗來捉弄劇中人物。還有那莫名其妙、一見鐘情的愛情。
豐子愷先生的《還我緣緣堂》讓人一見傾心。
民國時期的文風,儒雅的氣質,赤誠的心,都是捕獲我心的利器。不愧是隨筆大師!
先生崇尚簡單的生活,尊重天真純潔的兒童,胸懷博大、悲天憫人,同時在美術、音樂、文學、教育等多方面成績斐然。
2016年12月2日? ? 星期五
送寶貝上學,買菜,回家有點累,趕緊打開豐子愷先生的書,徜徉于吳儂軟語般的情懷。
煩躁的心漸漸安靜。
先生的《我的苦學經歷》,明里是回憶求學經歷,暗里是鼓勵青少年珍惜時光與良好的環境,用功讀書。
每每看到這樣的文章,心有悔意。從前一向散漫,學習上沒有下苦功,一事無成。
后一篇《兒戲》頗有趣。先生從兩個小孩為爭一塊木頭而打架的事中分析個人與個人、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得出結論:國際的事如同兒戲,或等于兒戲。
2016年12月5日? ? 星期一
午間的暖陽驅散晨起的霧霾。關掉手機,準備吃點東西,并細讀《還我緣緣堂》。
豐子愷先生的隨筆都是細膩的生活感受。久遠的事從他激情充沛的筆尖,詩意般勾畫出來,讓人感覺特別舒服。非常養心。
2016年12月13日? ? 星期二
周黎明的《影君子》閱讀完后了解到更多電影的知識。他的文字很淺白,思想卻周到,時不時加點小幽默。謙謙君子之風。
《影像中的地方》一文引用學者凡海姆的話——品牌就是形式大于內容。是在說電影嗎?在說國內電影吧?
《影,君子——一個影迷的<論語>心得》一文很有創意,古今結合。
作者把《論語》中孔子的話放到電影環境里來解讀,舉出例證。到底是誰在證實誰?孔子泉下有知,會說點什么?
《托爾斯泰談電影》讓人興奮。
書末的《后記》讓人嘆息,又勵志。
2016年12月13日? 下午
走在路上回憶起《還我緣緣堂》里的一篇關于國人嗑瓜子的文章。
豐子愷先生非常細致生動地描述了國人嗑瓜子的動作、情緒以及社交作用,讓人忍俊不禁,拍案叫絕。
無獨有偶,嚴歌苓在小說《扶桑》里對中國女人愛嗑瓜子也有詳盡描寫。正是扶桑嗑瓜子的樣子吸引住白人小孩,害他相思一生。
中國人確實愛嗑瓜子,即使在今天,物質如此豐富,國人在閑談、無聊、看影視時,嗑瓜子仍是必須的。絕對是國粹。
莎翁的《冬天的故事》,結局圓滿。美麗的皇后以雕像的方式“復活”。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男人的猜忌多么可怕,再好的朋友之間也會保留自我的。
莎翁的故事,情節總是很簡單,感情總是很激烈。
看書之余,我喜歡看《曉松奇談》,高曉松的知識很豐富。
今天在圖書館借了他的《魚羊野史》。好奇怪的名字。他講歷史全是大白話,有趣。他強調文史不能分家。
止不住地汗顏,歷史知識總記不住。去看《吳姐姐講歷史》來補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