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曼珠沙華又名彼岸花,這種花常生在野外的石縫里、幽暗處,有人說“它是黃泉路上的花”,花語是“我在你看不見的地方永遠守候你”,優美純潔、妖艷高貴、死亡之魅。
? ? ? ? “七月”與“安生”僅僅是一個名字。七月安穩平和,人見人愛卻做不了自己,習慣等候;安生灑脫不羈,好像做了自己卻不得安生,只得流浪。七月是安生,安生也是七月,只是不同階段的不同心性而已。
? ? ? ? 小說里兩個表象極端相反又互相吸引的女孩,因艷羨對方而彼此依存,夾雜著迷茫、痛楚的青春成長經歷。兩人站在一個圓的對面,你向我走來,我卻追著你的腳步而去。你想成為我,而我卻羨慕著你。
? ? ? ? 七月的狀態是大多數女孩們的樣子,過著安定的生活,平淡且乏味,有一顆向往漂泊的靈魂,因為一開始就擁有而不舍失去。
? ? ? ? 安生的身體是自由的,靈魂卻因希冀幸福而被牽絆,流浪是因為無法選擇留下,日子久了,身體與靈魂似乎都習慣了漂泊與疼痛。
? ? ? ? 家明和七月很像,都有完整、幸福的家庭,表現優秀,總是被稱贊,一切都順利,養成了安靜溫和的行為模式,安生對于他們就是心中的渴望,就像家明眼中的安生“像一棵散發著詭異濃郁芳香的植物,會開出讓人恐懼的迷離花朵”,是最為自然的吸引。
? ? ? ? 小說的基調較低沉,陰郁、頹廢,典型的安妮寶貝的文風,電影用雙線軌跡+時間跨度,線條表現更為明朗,沖突性更強,少了矯揉造作,有了詩和遠方。
? ? ? ? 七月的個性變得尖銳,生于七月,天生有著來自盛夏的躁動,不再是隱忍的、單一的示弱,更多細節之處的鋪陳,圖書館的主動親吻,破廟中洞悉一切后的沉默,租屋里水花四濺的對嗆,比小說中的爆發點,所謂偷情被撞破后標配的一耳光要好太多。而安生少了點任性,多了些含蓄,喜歡給別人直白的贊美,卻更習慣隱藏自己,其實愿意留下,卻有不得不走的理由,離別的那個車站七月沒有挽留她。
? ? ? ? 七月與安生,更偏愛安生,她沒忍住流露出的小心思,七月都懂,卻不言明,她的隱忍在我看來不那么單純,習慣了擁有一切,沒有過失去。而安生也想抓住些什么,卻是任由自己離開來放逐,只是每次給七月寫信的末尾淡淡的一句“問候家明”,七月是她第一次的擁有也是唯一,任何的其他都不足以用她來換。
? ? ? ? 類似愛情的友情,友情是兩個人的世界,然而愛情是兩個人就是世界。這不是一部迤邐的百合片,七月與安生是同一人,需要有另一個人的陪伴才完整;這不是一段狗血的三角戀,男主并不多余,正是有了他才完整。有兩個“她”,卻沒有兩個“他”,兩個女孩的這種相遇已經是個奇跡,時間、人物的完全匹配不可能同時出現兩次。
? ? ? ? 一個暖心的謊言改變了小說原來的結局,弱化了悲劇色彩。命運置換的改變相信是最得人心的,同時滿足了有著情懷的原著黨們。以前的七月,現在的安生有了和家明的女兒,因難產過世,現在的七月,以前的安生,過著安定的生活,最后都活成了對方的樣子。
? ? ? ? 小說只有三十頁紙,電影版作了大幅的延伸與改變,成為雙旦模式,留有一些原著的影子,保留了內核的基調,卻有些游走,似是而非。Soulmate,電影的英文名,比一般的俗套青春片更文藝,更清淡,字義上是貼切的,只是就電影的表現力來說,名字的格局顯得大了些。
? ? ? ? 雖然年輕導演有活力、有沖勁,但背靠大樹好乘涼,好資源可以手到擒來,這部電影贏得了漂亮的口碑與票房,缺不了陳可辛這個有分量的名字。據說,在此之前,出品人曾找過巖井俊二,可惜未成事。電影中有不少巖井俊二的影子,人物的設定類似《花與愛麗絲》,最后“七月”仰望天空的畫面,復刻了《情書》中藤井樹雪地的那張海報,雖然導演說這只是個意外,如果真與之比較,差距是顯而易見的,少了那種印象派式的余韻悠長的美感。
PS: ? ? ? ?每個女孩心中都藏著一個七月和一個安生,一個靈魂的兩面,彼此對抗與和解,若是不舍棄,最終必將和解。
? ? ? ? 有過好閨蜜的都懂那些淚光閃閃的點,朋友至上的我,多年后才懂得,友誼只是一段經歷,過程是美好的,可以珍惜,切勿留戀。之所以成為閨蜜,一開始是因為你們很相像而自然靠近,又因為耳鬢廝磨而感情深厚,會因為一些共鳴在心里吶喊,同時又羨慕對方的美好為之驕傲,而那些不是愛情,不是兩個人就是全世界,天平的傾倒必然會結束這段關系,友誼的腳印該是不緊不慢,不深不淺,如此這般就好。
? ? ? ? 彼岸花開,花開彼岸,花開無葉,葉生無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