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了一篇文章,又提升了自我認知。記錄下來吧……
? ? ? ? 以一顆平常心去做事,通常都會有好的結果和好報。這世上沒有真的不求回報的人,我們常說的不求回報,只不過是不求利益上的回報而已。不要利益上的回報,就肯定需要別的回報,比如內心的滿足等等。不要利益回報的人,難以滿足,從結果上來看也容易造成不好的結果,也就是“好心辦壞事”。這背后的原因是,我們往往猜不到好心人好心到底在哪里,他不要物質利益回報,那需要的回報是什么,這就容易造成期望與結果不符。而那時候,“好心人”可能就變成了“傷心人”,就會產生負面結果。
那到底什么是平常心? “合理的去追求利益,這是一個正常人應該有的常態,只不過我們的社會把這再正常不過的心態演繹成了功利和負面的想法,把那些真正自私的難以滿足的回報描述成了偉大和英雄?!?/p>
? ? ? 做到平常心有四個標準。首先是對自己負責,再對別人負責。一個對自己都不負責的人,不會知道什么是責任。其次,在不傷害別人的前提下,必須對自己好。他認為,沒吃過糖的人怎么可能給別人甜頭?第三,合理的追求利益是再正常不過的。結果和價值的回報就是利益和價值成就感,不求利益的人其實可能偽善或自私,容易形成自我幻覺,有時會感覺別人虧欠自己。第四,在在對自己好、對自己的負責的前提下,去對別人好。在覺得沒人虧欠自己的前提下,結果上就會發現,所有人都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