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往往將南宋的聯蒙滅金看成與北宋聯金滅遼一樣的重大戰略失誤,最終導致了南宋失去金國這一軍事緩沖帶,直接與蒙古帝國對峙。但是實際上,當年南宋政府選擇聯蒙滅金絕對不是因為被百年的仇恨沖昏了頭腦,而忘記了唇亡齒寒的道理;也絕不是沒有看到蒙古帝國的崛起而有可能帶來的更大威脅。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聯蒙滅金的促成,著實是南宋在無奈的情況下,做出的最明智的選擇。
弱虜VS強敵
宋朝誕生在一個險象環生的環境中,在立國之前,契丹人建立的遼國就已經非常強大,并且中原地區仍有近十個軍事割據政權,在隨后的幾十年中,趙匡胤、趙光義兄弟將中原基本統一,但又與遼國及后來的西夏、女真都長期軍事對峙。在這種環境中,宋朝對周邊國家的局勢變化非常敏感。當金國崛起之時,宋徽宗等人已經確信遼國必亡,但做出了錯誤的決定——與金聯合消滅了曾經與宋朝和平相處百年的盟友。而金國衰落、蒙古崛起之時,南宋政府也早已察覺。在宋寧宗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左丞相余端禮就斷言“萬一韃靼得志”就必然會南下,如果他們順利消滅了金國,對于大宋來說便是“一弱虜滅,一強敵生”的不利局面,所以宋寧宗便早早的在北方布局,防止軍事突變。
唇亡齒寒
?蒙古滅金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大宋朝廷也爆發了激烈的爭論:太學博士真德秀認為,“靖康恥,猶未雪”,現在天賜良機讓大宋復仇,所以必須抓住機會克復中原。但是“今之韃靼,即向之女真”,所以斷然不可與蒙古聯合。
而喬行簡則認為,宋金雖有百年恩怨,但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此時蒙古迅速崛起,一旦他們吞并金國、收編了金國軍隊,征用金國土地、錢糧之后,對宋朝的威脅會更大。尤其是,金國的存在,對于宋朝來說是一個極為有利的軍事緩沖區,既能充當宋朝的北方屏障,又能給大宋爭取備戰時間,因為金國必亡,宋蒙必戰。
北失南補
正在宋朝考慮要不要出兵支援金國之時,金國卻犯下了一個愚蠢而致命的錯誤——北失南補!在蒙古一路緊逼之下,金宣宗不得不在貞佑二年(公元1214)年南遷,定都在北宋舊都汴京。他們再次來到百年前曾經取得重大勝利的地方,心懷著過往的優越感,卻完全忽視了自己已經江河日下的國勢。此時的金國仍認為,蒙古惹不起,但宋朝依然是慫包一個,于是他們做出了“北失南補”的決策——北方失去的土地,在南宋打回來!有意出手援救世仇的宋朝,此時心都涼透了!
聯蒙滅金
公元1230年,蒙古大汗窩闊臺親征,隨后兵分三路南下。金哀宗緊急調動20萬軍隊進行阻擊,最終被4萬多蒙古精銳殲滅15萬人,這一戰之后,金國元氣大傷。此時的局勢更加明朗了,宋朝將軍孟珙建言:現在再連金抗蒙就是明擺著擼老虎須,與其提前惹禍上身,不如先穩定敵方。而此時聯蒙滅金一方面可以避免蒙古迅速南下,又能趁機克服部分中原故地,加強防御縱深,而且大宋也應吸取教訓,不要像當年聯金滅遼一樣——我們應該派出最精銳的部隊,讓蒙古知道大宋鋼鐵部隊不可侵犯。
在紹定六年(公元1233年)十月,聯蒙滅金的決議正式達成,次年正月,宋蒙聯軍攻破蔡州,金國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