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有香味的植物,圍繞芫荽喜歡者和厭惡者能爭論個三天三夜不休,并且誰也沒法說服對方。
芫荽并非中國原產(chǎn),從它的別名“胡荽”即可知;此植物原產(chǎn)地為西亞至南歐包括地中海沿岸的廣袤地區(qū),現(xiàn)在還沒證據(jù)證實,究竟哪里才是其最初的故鄉(xiāng);而它傳入中國,則是漢朝張騫出使西域時的事了。
作為香料(Herb and Spice)的芫荽或芫荽籽(coriander seed)是各種Masala混合香料的座上客;又因其鮮艷的綠色成為擺盤中的重要配角。
當(dāng)然,不喜歡芫荽濃烈香味的人每次外出點餐時必定吩咐“不要加香菜”,縱然侍應(yīng)下單時忘了或廚師忙中出錯慣例撒了一小撮芫荽上面,coriander hater都會不屈不撓地將之消滅干凈才可以下筷。
不過,對芫荽由討厭到喜歡者也有之。
還是在袋鼠國留學(xué)時,我和一個香港女孩同住,由于口味相近的緣故,我們習(xí)慣一起煮食(我煮,她食,︿( ̄︶ ̄)︿)。可能一開始不算熟且“吃別人的嘴軟”,她一直沒透露不喜歡吃芫荽,而作為冇芫荽不歡者,我是每一道菜或湯都會放此綠色植物的。她默默吃了一個學(xué)期后,竟然,喜歡上了!!待放假回家,她家人還為此大吃一驚。
想想也有一種自豪感(咦?)
其實對于廣府人來說,芫荽與其說是香料不如說是蔬菜,因為我們會大把大把吃芫荽,如吃其他蔬果一般。
到珠三角的江邊海鮮棚吃河鮮的話,一般會要魚湯。店家秤一斤魚或雜魚后,通常問“點整啊(如何做)?”,此時,食客會答一句“豆腐芫荽湯啦。”——或者食客還未回答,店主即刻接著問題送上提議“不如豆腐芫荽湯啦”,而食客99%不會反對。
別看這個湯只有幾條綠草作配角,事實上它們可珍貴了。禮貌上,每個人第一碗湯都必須有一到兩條芫荽才行,至于第二碗湯,如果湯鍋里還有芫荽,那就是“手快有手慢冇”的爭奪了<( ̄︶ ̄)>。
而家常自己滾豆腐芫荽魚片湯的話,芫荽就一躍成為絕對主角從而數(shù)量大幅增加,至少有半斤左右,滾出來的湯色澤碧綠,喝下去甘香馥郁,乃夏天的一道佳肴。這個湯的做法,香港和珠三角又有些許不同,他們會加茶瓜——腌制過的白瓜,聽說回味會更甘甜。
我自己則更喜歡番茄芫荽魚(頭)湯。魚或魚頭先洗干凈抹干水分,熱鍋到開始冒煙,放油爆香姜片,再放魚或魚頭煎至金黃色,加滾水(不能用涼水否則湯色不白),用大火滾個十來二十分鐘,魚湯基本就成白色(酒樓的奶白色魚湯乃起菜前勾淡奶造成的效果);番茄放熱水中焗幾分鐘,皮自然易撕下來,然后切塊,放進(jìn)魚湯里滾的時候用勺子稍微壓一下,味道易滲出來,等湯好了,調(diào)味,放芫荽,即刻關(guān)火。那么一個顏色又紅又綠又白,味道酸香的魚湯就大功告成。
除了做湯,芫荽的另一“光榮時刻”就是冬天打邊爐時。很多聲稱平時不吃芫荽的老友表示,唯一能接受的芫荽吃法就是打邊爐時候的燙(或滾)芫荽。
那時候,廣府清水邊爐經(jīng)過前面的肉和魚的洗禮,清水變成清湯底,這時芫荽就該出場了。撒一把芫荽,心急者一燙就吃,而喜歡吃軟的朋友則仍苦苦等待的同時更需聲明,“這份是我的,不要搶!!”,只因護(hù)食不當(dāng)?shù)脑挘据纯傻炔坏杰浬砭捅煌老菜呐笥褭M掃一空了。這,也是考驗友情的時候哦。
聽說日本有一種芫荽火鍋,芫荽在火鍋上堆成小山崗,底下是湯、肉和各種日式配料,配蘸醬吃味道一流。嗯,不知道哪家店愿意cos一下推出讓我等芫荽黨嘗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