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題+故事模型
提到寫作,最令人頭疼的可能就是:沒得寫。(沒故事可寫)打開Word,半天憋不出一行字,好不容易寫幾行,下一秒就果斷刪掉,因為自己讀的都矯情、尬!
但是好的故事卻是任何寫作中永遠繞不過去的一道坎,解決最初的選題+故事,即解決了大部分非虛構寫作的核心問題。
經常有學員問我,說:“老師,我能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隨心所欲的寫?”
其言外之意就是,什么準備都沒有,想到哪寫到哪。可能會有人質疑,沒有前期準備+構思,能不能寫出一篇好的非虛構文章。
我的回答是,“不可能。”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縱使你文筆再好,用詞再老辣,沒有一個好的食材、沒有一個好的準備,也無濟于事。同樣的道理,你沒有一個好的故事、沒有前期充足的準備,你連筆桿子都不想動!
所以,寫作前一定要確定一個好的選題、一個好的故事,在后面的過程中,寫作的大樓才會越蓋越高。
好的題材,決定文章整體的下限,也是間接提高寫作水平的一種;而上限,得看寫作者自身的寫作本領。
重點來了,如何選題+重建故事呢?
選題的標準,一定要符合下面幾個點:
①故事性。我相信無論什么平臺,大家都非常注重故事性。故事性,你也可以理解為故事情節。如果故事情節足夠吸引人眼球,其實本身就已經脫穎而出了。
故事性我們可以直接理解為:它講了一件什么樣的事?10個人中,如果超過6個人被感動或吸引,那這個故事就是個好故事。
②自己對整體事件、人物的把控。寫作者必須得清楚故事的緣由發展,無論你從哪個角度寫,對于整件事情的經歷或者主人公,都必須有一定的見解。
如果對事件細節、人物、高潮沒有充足的把握,即便是一個好的題材,寫作者也寫不好,在后面的寫作中,將會出現顛覆性的困難。
③細節,是非虛構寫作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點。細節可以貫穿一切,而文章一切想表達的,都可以用具體事件的細節來表達。
比如說,我想表達父親的自尊心和作為男人的責任感。就可以用這樣一個細節看出來:
提前一天進年貨的當晚,搬運、打包、冷藏,父親一直干到凌晨2點半,第二天早上8點半就被老板叫醒去擺攤。幾天下來,父親雙眼腫脹,發梢的白色更明顯了。他有些撐不住,母親一個個電話打過去,也沒空兒接。不喜歡多說話的他寧肯酸著手,一行行地敲字回復。我把所有的微信零錢都發了紅包給他“鼓舞士氣”,他也不收。
選題還有一點,我們得尤其注意:必須得符合平臺的特性。每個非虛構平臺對待文章的要求都有差異,作者最好投其所好,鉆研其平臺調性,再去投稿。
可能大家會有疑惑,為什么說選題能提高寫作水平呢?
因為選題,直接決定了文章的層次。而選擇了可讀性強、故事性強的題材,在后期的敘事中,寫作者本身,可以得到更大的歷練。
越是起伏大的題材,越是能震撼人心,而越是震撼人心的東西,越是能鍛煉寫作者的水平。
“你能不能hold住那個題材。”
再說,重建故事。重建故事方面,我只特別提一個點:那就是故事模型。
你打算用什么樣的模型去寫?
建議兩個模型。
①模塊式。簡單來說就是,把所有的故事情節和細節,按照幾個人、或者一個人物群的方式,按照順序寫好幾個人的故事。
②時間線。時間線的順序有順序/倒敘/插敘,把人物安排在不同的時間點,但是要有一個主人公引領全文。
當寫作能力不夠優越,又想高產文章變現,除了提升個人能力,要走捷徑的話,利用AI寫作工具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
雖然這種工具我用得不多,但還是有值得推薦的。
這款智能寫作工具,你還別說,體驗感蠻強的。
它應該是具備了大數據的收集能力,你想找素材的時候,它能自動匹配分析,獲取到網上所有相關內容,這不正是我們要的提高靈感嘛,省力也省事。
如果手上沒有成形的文章,利用它的擴寫功能,幾分鐘完成一篇。如果已有文章想微調再生利用,當中有些內容重構、質量檢測的功能,重構出一篇能保留原意但又重復率不高的文章。
這方法算是給大家多一個選擇和出路吧。
下手不夠狠,語言稚嫩
寫作,在某些方面,和畫畫、唱歌、演戲等藝術行業,都有著共通之處。
寫作上的人物刻畫不全面、情節不突出等問題,在一張畫上,表現出來的可能是:畫的不立體,在演戲上呢?演的太突出,或者不符合人物特性,一個字,尬。
我把這共通的問題,總結為下手不夠狠、側重點不夠突出。
為什么呢?
因為你不懂。你不懂結構,你不懂細節,你顧此失彼。你甚至連一條交接線,都找不明白。你只看到自己覺得的簡單,背后的原理和構造,你都不知道。
很多剛開始演戲的,總喜歡演那種上層階級、中產角色,就好像剛開始寫作的人,喜歡用一些漂亮的的詞藻,文章的逼格就高了起來。
那么還有呢?深入到細節里面的復雜關系呢?人物內心的情感,通過什么微動作表現出來的呢?這個人性格暴躁,就寫他砸東西,打孩子。
他砸東西,他本來屋子里的擺設呢?砸哪兒了,有什么影響?他打孩子,家人怎么說?鄰居怎么說?孩子平時怎么看他?
這是不是也能表現他性格不好呢?
高手和新手最大的差別在于,他具備某個類型的寫作思維,他知道整個世界的立體,壞人也有好,好在哪?別人覺得他好嗎?他最終表現出來,是好嗎?他們知道應該著重強調哪些部分,而新手的寫作世界觀是平的。
不僅僅是寫作觀——平,還有文筆、語言平平,甚至可以說是稚嫩。舉個例子,我以前的學員在非虛構寫作中的一段話。主角是一對離婚在獎邊偶遇,那條江是倆人從前認識的地方。
男人挽起女人的手,看湖水涌動,男人轉過身,“沒有珍惜你,是我一生的遺憾。在沒有我的日子里...”
我跟他說,現實生活里,許多離婚男女是不大可能說出這樣的話的,即便說話,也不會是這樣的味道,他們已經離婚了。最多,也可能只是打個照面。
后來他說,看到很多人在橋上看湖,覺得很感動,才想把它寫下來。但其中的邏輯性和人物關系,沒有考慮到。
一個不到20歲的小姑娘,由于閱歷和人生經驗的缺失,即便在寫作中把景色、排比句、華麗的詞藻用的天花亂墜,一旦觸及生活的殘酷、人物的細節就不夠了。
這是任何詞藻都掩蓋不了的稚嫩。
那怎么樣才能下手夠狠?觸及生活本質呢?
試一下寫一些黑暗事實。
在我一開始寫作的時候,我寫作的題材比較側重于一些有些陰暗、敏感的題材。
因為那樣的事實在平常生活中顯得尤為突出,而其背后的故事本身,非常的爆炸,想要擺脫文字的稚嫩,就必須練就一番像手術刀一樣的精準文字,而這樣文字最好的載體,就是在一些陰暗、現實、難受的故事中。
比如寫類似《盲井》里的殺人賠款故事:
一個凌晨,乃古和另外兩名同伴與聾啞人一起到了作業層,趁聾啞人不注意,用力把他推到了一口廢井里。然后,又馬上把一塊巨石和一些碎石推了下去。
干完這一切,乃古仔細往井里看了一眼,那人臉朝下趴著,上半身完全被石塊覆蓋,只有兩條腿露在外面,一動不動。乃古確定他已經死了,便回身出了洞口。臉色平靜,像是什么都沒有發生。
比如寫藥娘的“成為女人”故事:
林小北最引以為傲的,就是他的胸,他說,他的胸是一個很大年紀的客戶出錢給他做的,用的是德國產的最好的硅膠,按照客戶的要求D罩杯,還在胸口還紋了一朵玫瑰,輕佻、艷麗。
比如地雷村的“地雷傷人”故事:
太陽偏西,他深諳這個道理:“如果這次不碰,以后也別想碰了。”他伸出手,迎接可能到來的暴風驟雨。
“先穩住地雷,再慢慢打開裝置,注意不要手抖,千萬不能觸碰到裝置其他成分。里面有很多精細的彈簧,彈簧受限,雷就爆了。”所幸,結果是好的,他拆卸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顆雷。過程中,他忽然恍惚了一下,一種莫名其妙的氣味使他突然眩暈。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文字部分總是有一種緊張感、壓迫感,每一句話,都能使得上力。上面三段的文字,文筆沒有多好,但是每一句話都有足夠的信息量傳遞,并且讀者并不覺得突兀。
而在非虛構寫作中,而能夠傳達某種力量的文字,一定不是稚嫩的。
怎么練?
我介紹兩種方法,都是我自己親自實踐過的,并且完成后的評判標準很簡單。
1.用文字描寫電影激烈片段中的一場。
評判標準:讓旁觀者觀看文字,并且能夠復述三個關鍵點:
①激烈場景的細節。比如打斗、陰謀、競技,讀者必須能讀出畫面的細節。
阮寧國攥著錘子,冒虛汗,趁春光不注意,用盡全身的力氣,一錘子砸在春光的后腦殼上,一聲悶響,春光張著嘴巴,直挺挺地倒下了。
鮮血全被黢黑的煤渣吸走,除了阮寧國“砰砰”的心跳,沒有一點異樣,阮寧國抹了抹遺在頭上的血跡,拖著春光往煤坑里走。
阮寧國早就設計好了,春光失足掉到煤坑里,被巷道上的大磁鐵坨子砸中,致死。
②畫面背后的背景。一場畫面絕對不是單獨、沒有理由出現的,寫作者需要通話一個背景的描寫,讓讀者自己承接描寫的畫面。
2.用文字寫小范圍的環境。比如:天臺。夏天的天臺很涼爽,很多打工者在這上面吹牛、喝酒,天臺有一大塊區域長滿青苔,經常上面聊天的人,他們是怎樣的活法......
再比如:網吧。環境怎樣?發生過什么事兒?游戲、性和女人,都可以寫。
總之,由景及人,訓練的話,字數控制在600字以內。
精準把握節奏
在解答之前,讓我們知道非虛構寫作中,節奏是什么?
總體上來說,分為兩部分。一個是故事節奏,一個是文字節奏。
兩者都很重要,但是不能混為一談,兩個是相互不同的組成部分。
在短篇非虛構類的文章中,節奏貫穿全文,是非常重要的組織部分。
在跟大家分享干貨之前,我們先pass幾條新手寫作關于節奏上的通病,看看自己有沒有中招。
1.流水賬敘事,單純敘述。這樣的敘事方法,只有一種方式能夠拯救,那就是故事性奇強的題材。只有故事性特別強的故事,在流水賬中的敘事中才能脫穎而出。
但是,那樣稀罕的好題材,你真的愿意用流水賬的方式去敘述嗎?不覺得“毀題材”嗎?
2.不知所云的敘事,沒有邏輯。在這樣的文章里邊,所有的故事都非常散,并且沒有任何章法可言,好的節奏的加持,也無法挽回文章本身的失敗。
所以大家要明白一件事情:
節奏,要建立在一篇 有故事情節 有所內容的 文章上,否則節奏聽起來很空。
如何把控節奏?
其實這是一個很難、很細化的問題,我分享一個對于新手而言,實操性很強方法。
明確區分主干與旁支。
什么意思?你的文章,最終肯定會敘述一件完整的事兒,可能是一群人,也可能是一個人。
在這樣一整件事兒的過程,就是文章的主干,是雷打不動的。而旁支,可以用來豐滿某個人物的形象,比如:
在一個寫二舅一生,最后留守村里,不肯出門的故事里,可以用這樣一個旁支來寫二舅曾經的某些經歷:
https://zhuanlan.zhihu.com/p/62913226
從酒桌上的只言片語中,我大略拼湊出了二舅那兩年發生的事:
家里人嫌二舅年歲大了,沒有一技之長,但也不能總在家好逸惡勞,便有想法給他介紹一份工作,有了工作才會有老婆,總不能一輩子都跟外公外婆在一起住吧,當然這都是后話了。
三舅在縣城里給二舅找了一份某玩具廠里的安保工作,二舅也同意,所有手續辦下來后,二舅沒有二話,安心上班去了。
大概是2012年,淮北收到上面的指令,所有夕陽產業,比如煤炭產業,在一定程度上都要進行限制。同時,當地政府決定大力發展輕文化,以娛樂休閑等文娛活動帶動片區的發展。好巧不巧,第一批酒吧等娛樂場所就建在玩具廠旁邊,與民工宿舍僅一條街之隔。
計劃了好一陣子,終于,帶著新奇感,二舅走進了那個酒吧,一次、兩次、三次……漸漸熟絡后,他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但是,不可以妨礙主干的敘事。
也就是說,我們先不考慮文字的節奏,直接調整大方向(敘事上),就可以把節奏輕松帶動。
除此之外,還可以用激烈的場面分割節點。
類似于這樣的語句:
旺哥俏皮著臉跟那人對罵,那人也不做聲,旺哥用本來就不流利的話把那人家里的女人都給罵了個遍,那人實在忍不了,故作慘狀,退到旁邊沙堆下,抄起一個帶釘的木棍就往旺哥腦袋上砸。
旺哥敏捷一躲,反手擒住帶釘的棍棒,另一手掐在對方脖頸,左半邊身子向上用力,眼看那人頭部要先著地,旺哥又使勁在空中把對方的頭往下按,半秒后,頭直接拍在地上……
一聲“咚”的悶響,那人就像死了一般,我想,他這行飯也不好吃,如果那人第一下打中了的頭,旺哥也完了。
每隔幾個段落,出現一次激烈、難忘的場景,也可以分割節奏。
總之,利用差異性較強的語句和段落,分割文章的情節點。
沒有文筆,只有風格
幾經周折,21歲的楊紹全當上了臨時代課老師。
小學在村后的山坳里,四周沒有房子,也不通電,學校里有一棟二層樓房,一棟矮房子。矮房子有一間燒水房,有一間值夜房。楊紹全住進了值夜房。
我家離小學300來米,有次家里來了客人,我就去和楊紹全搭鋪。他才20出頭,看起來像個30歲的人,胡子拉碴。他抽煙,煙灰也不彈。煙灰落在衣襟上,落在衣袖上,白白的。
第四天,最后一夜,禁閉室扔進來兩位遍體鱗傷的同學,一個高一點,骨瘦如柴,我看到他腿一走一跛,衣服上血跡已經滲入纖維組織,成為硬邦邦的一大塊;另一個矮胖點,人中很短,頭上裹著紗布,腿上貼著滲血的創口貼。和我一樣,他們都哆嗦著嘴唇。
后來我知道,高個子叫劉威威,矮個子叫根龍,因為打架被關到這里來,他們已有半年的學齡。
在每個按摩院的門口,都坐著一位玩手機的大姐。這些大姐通常年輕時做過“小姐”,自己手里已積累了同行和客人的資源,就在花街上開店。只要路過的行人稍有意地放慢腳步,大姐就會停下手里的開心消消樂招攬生意。
“新來的大學生,一米六五,模樣乖。”
快餐四百,包夜一千。在花街從事性工作的姑娘,收入比一街之隔的白領要高很多。
首先看一下這3段話,我猜大家在看這三段話的時候,都不約而同的被觸動了,三段話表達的信息不一樣,我們為之觸動的點也不一樣。
在非虛構寫作中,“沒有文筆,只有風格”。
為什么呢?
因為在我大量審稿的過程中,我發現:文筆的作用在非虛構文章中,沒有那么重要。
曾經有一位四十歲、只上過小學的男人,在編輯的多次建議+修改下,完成一篇讓人潸然淚下的非虛構作品。
他的作品中大部分的堆積,都是故事情節堆積起來的,也就是說,一個0基礎作者,想寫好一篇非虛構,你必須得有足夠的 故事情節+細節 支撐。
那如果找適合自己的文字風格呢?
1.模仿。在一開始進行非虛構寫作的時候,我們并不知道哪些文字是適合自己的,更不知道應該怎么樣去動筆。這時候,我們可以去模仿別人的文字?
如何判斷其他作者的文字風格,自己可以模仿呢?
①自己喜歡。只有真心喜歡別人的文字,才會有模仿的動力。
②可預見的自己。你看到別人的文字風格,發現:這樣的文字、筆法,并不難,自己也可以做到。并且在刻意訓練下,可以達到的周期并不長。
在模仿后,我們會有一個別的作者的寫作套路和思考問題的思維,如果我們停滯不前,那依然無法寫出一篇好的非虛構。
所以我們要添磚加瓦,修飾、查缺補漏,也就是最終,找到自己的個人風格。
2.在自己最舒服的狀態下,能夠寫出的文字。在第一點的基礎上,我們已經具備相關知識,但是,你所學到的不一定適合你。比如:你為了模仿那個作者,你可能會花很大的精力去寫一段文字。這樣的效率會不會太低?
比如:你寫作過程中,局限在那個作者的固有風格里。這樣是不是也難以突破更多?
我們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選取一個性價比最高的方式去做。寫作也是一樣。
ok,所以只有在自己最舒服的狀態,寫出來的文字,才最適合自己。如果有缺點,可以慢慢改。
其實還有很多種其他的方法,在這里我就不一一詳述了,有興趣的可以私信我。其實,在我們找到自己的文字風格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都應該保持刻意訓練,千萬不能撂那里,不動不寫。
想要讓已經到手的技能長期為自己服務,你必須得去不斷練習、不斷深耕,最后成為固有的寫作風格,成為別人模仿風格的對象。
放在最后的話
相信你看到這里,真的是很喜歡寫作。因為這篇回答全篇干貨,很枯燥,若不是真的喜歡,怎么會一字一句的看完呢?
每個人的寫作初衷不一樣,有的人為了讓自己多一項技能,畢竟文字上優勢,在任何地方都是加分的;還有的人,是為了鍛煉思維和邏輯性。
確實,任何一個類型寫作,對思維和邏輯的考驗都是超強的。
我跟大家可能不一樣,我是因為窮。因為夠窮,所以拼命去寫。
如果這篇回答對正在寫作或者準備寫作的你,有些許幫助,幫我點個贊+收藏吧。
如果你對非虛構這個類型的故事比較感興趣,發你,非虛構我之前也試過很多的體裁,最終發現還是喜歡真實性的非虛構。